>
>
市规划院荣获2023年度全市机关党建调研成果“一等奖”
联系
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地址:济南市高新区舜华路2000号舜泰广场1号楼西翼
电话:0531-86910650
邮编:250101
地 址:济南市高新区舜华路2000号舜泰广场1号楼西翼  电 话:0531-86910650(综合部) 邮 箱:ghjghy1380@jn.shandong.cn
版权所有 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鲁ICP备09094913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济南  企业邮箱登陆

认证

市规划院荣获2023年度全市机关党建调研成果“一等奖”

浏览量

 

 

       近日,2023年度全市机关党建调研成果评选结果公布,济南市规划院公共规划中心、规划二支部吕东旭、赵蓬雯主笔的《党建引领锤炼“硬功夫”,助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六个必须坚持”在济南市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中的应用》在385篇成果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一等奖”,为局系统党建工作争得荣誉。

 

 

       市规划院将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打好“党建+业务”的组合拳,围绕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深入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合心、合拍、合力。 

 

 

 


 

附件:


党建引领锤炼“硬功夫”,
助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六个必须坚持”在济南市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中的应用
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吕东旭、赵蓬雯


       济南拥有两千多年的建成史,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孕育出泉水文化、名士文化、诗词文化、龙山文化、大舜文化、儒家文化、二安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等为代表的丰富地域文化,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泉城文化体系,是讲好济南故事的重要底气和支撑,为文化设施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内涵。
       2022年,按照省自然资源厅、省发改委《山东省空间类专项规划编制目录清单管理暂行办法》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改委《济南市市级空间类专项规划编制目录清单》要求,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编制《济南市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市规划院坚持党建引领,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应用到业务工作中,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一、坚持问题导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脉文化设施现状症结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市规划院成立由支部委员牵头,10余名优秀党员兼业务骨干为成员的规划设计专业团队,分成2个调查组奔赴16个区县(功能区)、161个街道开展一线调研和座谈工作,摸清家底、厘清问题;先后与市文旅局、市科技局、市自规局、市妇联、共青团市委等12个行业部门进行对接座谈,掌握一线管理人员的工作诉求;收集整理各类现状文化设施数据22216条,现场实地调研设施191处;采用“网络问卷+纸质问卷”相结合方式,面向公众发放社会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18份,较为全面的掌握了广大市民的所思、所盼。查摆济南文化设施存在问题,对标国内先进城市寻找差距,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文化设施建设虽取得长足进步,但比照先进城市差距依然很大。截止2022年底,济南市人均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约0.34㎡/人,与苏州(0.5㎡/人)、成都(0.46㎡/人)、杭州(0.44㎡/人)等其他同类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区县级以上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数量,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分别列第10名、第9名、第10名,处于中下位置。反应到老百姓的日常感受上,约76.01%的受访市民认为自身周边文化场馆缺乏,约65.05%的受访市民表示15分钟内无法到达最近的文化场馆,显示出场馆数量缺少导致服务半径过大。
       (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标准普遍较低,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现状街镇级和社区(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街镇全覆盖,但设施建设质量和标准普遍偏低,存在场地面积不足、内容单一等问题。超过65%的街镇级文化设施与街道办事处、党群服务中心等合并设置,存在“一房多用”、“无独立出入口”等现象,部分市民不清楚设施所在或误以为是办公场所不“敢”进,导致设施使用率低、服务效能打折扣。
       (三)部分文化设施与市民需求脱节,存在供需错配现象。从类型来看,市民投票最喜欢去的文化场馆前三名是图书馆(16.9%)、博物馆(13.6%)、科技馆(9.3%),但现状建设存在脱节,10个区县(功能区)没有科技馆,7个区县(功能区)没有博物馆,现状市科技馆、市图书馆也已不满足最新国家、行业建设规范标准。这一问题也很直观的呈现在市民需求调查上,市民最希望增加的文化场馆前两名是科技馆(14.0%)和博物馆(13.0%)。从使用情况来看,市民使用时段集中在周末,希望延长场馆开馆时间,同时要求增加场馆与科技的结合,增加线上展览、网上观展、网上阅读等服务。
       (四)大型文化场馆布局较分散,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高品质、特色化的文化地标。一方面,省市级大型文化场馆散布在二环内的老城区、西客站和CBD附近,缺乏如杭州钱江新城文化中心(5个场馆)、广州珠江新城文化中心(5个场馆)、深圳福田文化中心(9个场馆)这种与城市中心结合紧密、大开大合、展现城市现代化形象的文化地标群。另一方面,部分大型文化场馆建筑形象较为保守,文化建筑的设计审美和艺术性具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坚持人民至上,创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规划为人民”的开门规划模式,全面打通“公众参与阶梯”
       “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好的城市规划应该是为了人民的规划,更是依靠人民智慧绘就的规划。《济南市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需求为出发点,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依靠人民智慧,避免“精英规划、不接地气”,将人民所想所盼落实到规划中,不断提升人民福祉、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规划为人民”,全面打通“公众参与阶梯”。
       (一)真心倾听人民呼声,多方位摸清群众需求。采用“网络问卷+纸质问卷”相结合方式,即考虑青年人上网答卷的便利性,又兼顾老年人不熟悉网络、更喜欢纸质答卷的需要。回收有效问卷2818份,覆盖市域全部区县,梳理有效问卷信息33816条,涵盖市民“前往文化场馆频率、到达文化场馆的交通方式、到达最近文化场馆所用时间、最喜欢去的文化场馆、希望建设新增的文化场馆、对现有文化服务是否满意、希望增加的文化服务”等十余个问题,真诚倾听群众呼声,多方位摸清群众需求,切实解决人民关心的问题。
       (二)用心响应人民需要,将群众所思所盼融入规划方案中。结合调查问卷中市民“最希望增加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的期盼,利用历下文体中心剩余空间规划新增市科技馆(东馆)、利用CBD中央广场裙房规划新增市图书馆东馆,在起步区大桥组团规划市科技馆(北馆)、市博物馆新馆等场馆。响应市民需求,并结合国家规范,梳理每个区县在文化设施方面的缺口,要求各区县配齐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场馆。
       (三)诚心听取人民意见,将群众要求落实到方案修改中。“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规划方案完成后进行网络公示、现场公示征求群众意见,通过电子邮箱、电话等方式收集各类意见52条。针对意见逐条梳理、一一回复,分四种情形:①群众来电询问类意见15条,全部进行解答。②群众因对方案误解产生意见21条,全部电话回复解释清楚。③与规划方案关联较小、主要涉及行业管理意见7条,提报主管部门在行业管理中予以落实。④群众对方案布局意见9条,要求在规划方案中“增加城市东部的活动类场馆、在莱芜增加市级场馆、进一步彰显章丘特色文化”等。规划认真研究落实群众意见,在CBD附近利用存量建筑规划增加东部剧院,在新东站附近规划新增市青少年宫(东馆);整合利用原莱芜市文化场馆承担市级功能,并在莱钢附近规划新增钢铁博物馆;彰显章丘特色,规划提升龙山博物馆,规划新增名仕博物馆。
三、坚持自信自立,保护弘扬传承黄河文化和泉城特色文化,讲好济南故事
       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工作定位,充分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和济南历史文化特色,规划打造一批能展现泉城文化、富有标志性的特色文化场馆;同时梳理各类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红色文化设施专题研究;保护各种历史文化遗存,强化活化利用。不断保护弘扬传承黄河文化和泉城特色文化,讲好济南故事,增强城市文化的识别性,提升泉城文化的时代影响力,为济南建设现代化强省会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一)“为往圣继绝学”,打造特色文化场馆。在完成国家标准规定动作基础上,秉承“为往圣继绝学”的精神,创新规划打造特色文化场馆,包括齐鲁名仕博物馆、龙山博物馆、儒学博物馆、中华医学博物馆、齐长城博物馆、泉水博物馆、济南古建筑博物馆等12个特色馆,打造具有济南人文精神的特色场所,传承弘扬济南的独特文化。同时对标国际,大型馆规划布局在起步区中央公园,紧抓新区建设机遇,注入文化活力,发挥聚集效应,形成特色文化地标;小型馆结合“山泉湖河城”特色,规划布局在“一湖一环”历史文化资源集中区域,塑造“小而精、小而美、小而优”特色馆群,打造泉城文旅品牌。
       (二)继承弘扬红色基因,创新开展“红色文化”专题研究。以“弘扬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强化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规划目标,以党建为引领,构建省市—区县—街镇—社区(村)四级红色文化设施网络,打造层级分明、主题鲜明、形式多元、城乡覆盖的红色文化设施体系。规划打造与红色资源、现代建设、数字科技、乡村振兴相结合的红色文化设施,按功能主题构建党性教育基地、反腐倡廉基地、爱国教育基地三种形式合一的红色文化宣教中心。顺应时代求新求变,创新红色文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生动鲜活的向更多年轻人讲好党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激发新时代青年红色动力。
       (三)推进文保单位活化利用,焕发文化遗产的时代活力。规划在保护修缮437处县级以上文保单位基础上,探索提出“恢复原有功能、辟为参观展示场所、辟为创意产业场所、辟为城市开放空间”四种活化利用方式。北洋大戏院、历城县学文庙等具备公共文化服务性质的历史建筑,恢复其原有文化功能;老舍旧居、佛慧山大佛头摩崖造像等具有参观展示、纪念意义的文保单位,开辟为参观展示场所;成丰面粉厂旧址、寿康楼、题壁堂古建筑群等体量较大的文保单位或工业遗产,在保留其外部历史风貌的同时对内部进行改造,辟为艺术文化、新媒体、设计工坊等创意产业场所;革命烈士陵园、古遗址、古墓葬等非建筑类文保单位,结合城市公园建设开辟为城市开放空间。
四、坚持守正创新,创新“六个融合”的规划模式,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坚持党建引领、守正创新,顺应城市发展新格局,强化文化与民生、教育、旅游、体育、科技、乡村“六个融合”。秉承济南历史文脉,架构现代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以公益性文化设施为重点,公益性和经营性文化设施有机分工、和谐发展的文化设施格局,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为建设现代化强省会提供有力支撑。
       (一)文化与民生融合,建设便民可达的“15分钟文化服务圈”。考虑市民文化需求层次不断提升的现实情形,围绕街镇级文化活动中心,规划打造235个“15分钟文化服务圈”,保证每个街道至少一处,配备500平方米小型图书馆、800平方米小型文化馆等基层文化设施,并设置在公共建筑首层或带有首层的连续楼层,设置独立出入口。鼓励各街镇将辖区内名人典故、历史故事等融入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中,推动文化设施与休闲、商业设施复合设置,建设形式灵活、便民可达的“15分钟文化服务圈”。
       (二)文化与教育融合,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和精神品格。利用市级和区县级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设施,面向市民探索建立“研讨式、体验式、沉浸式”文化课堂,邀请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分享文化故事,举办各类学习宣讲、主题演讲、分享交流活动;综合运用全媒体方式、大众化语言、艺术化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文化普及教育,让文化融通心灵。结合规划的各类红色文化设施,面向青少年策划红色研学线路,举办红色研学活动,让青少年在亲身感受、亲身体验中感受国家命运变迁、革命艰辛不易,激发青少年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操。
       (三)文化与旅游融合,塑造泉城特色文旅品牌。“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应对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分离问题,规划4处市级旅游服务集散中心,11处区县级旅游服务集散中心,策划文旅线路串联特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规划市级非遗馆和16处区县级非遗馆,推动“非遗+旅游”“文创+旅游”“博物馆+旅游”“演艺+旅游”“音乐+旅游”“动漫+旅游”“节庆会展+旅游”等新旅游业态创新发展,将文化内涵、文化价值融入旅游产业链各环节,实现旅游业态价值升级。创新发展科技前卫型、文化创意型、“三创”型3类文化设施集聚区,引导布局“文创+新消费+潮玩”、“工业遗产+文化艺术+时尚消费+网红经济”等新业态,营建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文旅融合消费新空间。
       (四)文化与体育融合,增强市民文体素质。鼓励公共文化设施与体育设施复合设置,特别是街镇级、社区级文化活动中心,积极利用户外文化活动场地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和体育运动;推进民族舞蹈、传统体育活动进社区、进校园;利用文化宣传窗口为民族舞蹈、传统文体活动搭建展示平台,提升济阳鼓子秧歌、商河鼓子秧歌、花鞭鼓舞、章丘芯子、山东大鼓、济南形意拳等的知名度和参与度,丰富市民文化体育生活,推动传统文体活动与全民健身活动相融合。
       (五)文化与科技融合,打造线上文化体验新场景。强化跨域融合、集成创新,利用VR、AR、MR等新技术展示、“唤醒”历史文物,建设线上博物馆、美术馆,让“橱窗中的历史”变成“可参与、可体验、可互动的历史”。沿齐鲁科创大走廊、大桥组团科创街区等靠近青年群体、高新企业的区域,规划打造科技型、前卫型文化设施,引导布局“文化+VR虚拟+沉浸式体验”、“新科技展示+互动体验+潮玩”等新型文化业态,围绕“吃、住、游、购、娱”需求,推进沉浸式展览、娱乐、影视、演艺等体验,吸引年轻人、留住年轻人,提升城市活力。
       (六)文化与乡村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按照《山东省村庄分类指南》,结合村民实际需求,每村规划建设室外文化活动场地,中心村规划室内村级文化服务中心,特色村结合旅游项目或设施配置村史馆(民俗展示馆)。结合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对乡村民俗、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的传承和弘扬;举办乡村艺术展、组织传统节日庆典活动,鼓励村民参与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文化旅游服务、乡村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等文化活动,展示乡村文化魅力,吸引更多人前往乡村旅游体验,共同促进乡村发展。
五、坚持胸怀天下,创新“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规划模式,既关注宏大叙事、高点站位,又做到脚踏实地、落地可行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济南市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规划期至2035年,关系未来10余年长远发展,以打造“黄河流域文化中心、世界文化名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为目标,以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统领,高点站位、前瞻谋划。
       (一)高标准定位,对标国际先进规划建设文化场馆。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的要求,采用国际化标准,提升场馆建设质量和数量,在起步区中央公园规划建设大型文化馆群,塑造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形象,打造城市文化地标和公共文化中心。对标西班牙毕尔巴鄂、纽约林肯中心、华盛顿博物馆集群等案例,推动文化场馆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设施集群,打造具有世界知名度的泉城文旅品牌。
       (二)大格局谋划,着眼山东挖掘文化内涵。作为省会,济南是对外展示山东经济大省和文化大省形象的重要窗口,文化设施规划建设不应局限于济南文化,规划放眼齐鲁,包罗山东各地典型特色文化,规划儒学博物馆、中华医学博物馆、山东中华古籍中心等能展现齐鲁文化的场馆。同时,推动设施国际化,让世界看见山东;推动设施特色化,让游客记住山东;推动设施品质化,让人民爱上山东。
       (三)精细化落地,强化设施用地保障。在统筹远期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基础上,充分考虑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的可行性,充分与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各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对接,落实到法定规划中,强调法定性,推进实施落地。明确街镇级以上设施位置及建设标准,街镇级与社区级文化设施鼓励与体育、养老等其他设施复合设置,但应满足文化设施建筑规模要求,并设置独立出入口,保证设施建设可行。
六、坚持系统观念,创新党建与业务“双向奔赴”融合新模式,以党建促业务、以业务强党建
       市规划院坚持党建引领、与时俱进绘制发展蓝图,以本规划为契机,深化落实“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以系统思维推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围绕文化设施规划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目标同向、部署同步、工作同力。
       (一)打造“政治学习先行”模式,推动党建与业务目标融合。“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规划编制政治理论学习先行,规划团队在项目开展之初,首先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规划和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深刻表述,理解国家在行业发展方面的大政方针,贯彻落实国家要求,通过政治理论指导规划编制开展,在服务中心大局中锚定发展方向。
       (二)创新党建与业务“一会两题”的工作模式,推动党建与业务载体融合。在抓好主题教育,用好“三会一课”、党日活动、双述双评、组织生活会等载体基础上,创新自选动作。把规划编制工作的“重点”“难点”“亮点”“痛点”,作为与党建的融合点,积极探索融合发展的新途径新办法、新载体新路数,探索出“党建+规划项目”“党建+现状调研”“党建+座谈调研”“党建+规划征求群众意见”等“一会两题”的新载体形式,将党建工作融入规划编制开展的全过程,最大化激发党建与业务相匹配的乘数效应,实现党建和业务全方位、多层次融合。
       (三)打造党员干部“五个带头做规划”模式,推动党建与业务能力融合。市规划院通过选派支部委员牵头、党员兼业务骨干为主的专业团队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党员干部“带头学习理论、带头开展调研、带头服务群众、带头埋头苦干、带头开拓创新”。规划师们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员干部想在一线,干在一线,把作用发挥在一线。通过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着力培养造就一批既懂业务又懂党建的复合型党员干部队伍,培养政治上的明白人、党建工作的内行人、业务工作的专业人、职工群众的贴心人。
通过《济南市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编制的成功探索,市规划院用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六个必须坚持”的发展要求。下一步,市规划院将推广好本次党建调研成果经验,培育更多的党建业务融合工作案例,围绕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深入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合心、合拍、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