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于提高社区邻里空间交互性的居住区规划探索
联系
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地址:济南市高新区舜华路2000号舜泰广场1号楼西翼
电话:0531-86910650
邮编:250101
地 址:济南市高新区舜华路2000号舜泰广场1号楼西翼  电 话:0531-86910650(综合部) 邮 箱:ghjghy1380@jn.shandong.cn
版权所有 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鲁ICP备09094913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济南  企业邮箱登陆

认证

关于提高社区邻里空间交互性的居住区规划探索

没有此类产品
介绍


关于提高社区邻里空间交互性的居住区规划探索       

 

       摘要:在国民经济快速的增长下,在城市地区,社区规模正逐步增大,让人们生活得到丰富的同时,也让人们彼此的交流得到了促进。但在城市,往往受土地规模所影响,能供给人们居住的实际面积偏小,因此便需要借助理论研究、不断实践,让社区邻里可以提高空间交互性,让居民间的交流积极性得到提升,让社区空间更为生气勃勃。本文在分析提高社区邻里空间交互性研究背景、居住区规划原则的基础上,探索提高社区邻里空间交互性的居住区可变性户型设计规划。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空间交互性;社区邻里;提高
       引言:受城市化的影响,居民的文化背景、家庭结构等都出现改变。在城市中,可供建设的土地面积正在不断降低,因此中高层的一类住宅,变成了居民居住的一类主要模式。在此因素的影响下,人和人的交流更少,隔阂更大,出现了空间距离等的交流束缚。而在物质生活水平更高的环境中,社区邻里的和谐关系不断被淡化,更多居民向往邻里和睦、其乐融融式的传统社区生活。因此,如何对亲密、富有活力的邻里关系进行营造,便成为了现阶段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提高社区邻里空间交互性的研究背景
       (一)理论研究
       首先,人和人的实际交往频率,一般受其室外活动频率所影响,两者存在一定的正比关系,且户外互动实际的类型,也会让交往质量受到影响。在规划居住区时,对户外空间的良好营造便显得十分重要。其次,人的心理型需求也会被空间存在的私密程度所影响。当空间为全封闭式时,人会渴望交流,而当空间为全敞开式时,人们往往渴望私密。由此可见,这属于被动型的过程,在具体规划中,我们可以借助对私密性进行控制的手段,对人们进行引导,使其提高互动的欲望。最后,年龄层也属于应该被充分考虑的因素,当人们年龄不同时,其户外活动的类型、频率等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社区邻里空间交互性就需要考虑社区规划对个体发展的潜在作用,示意图如下:

 

社区规划对个体发展的潜在作用示意图[1]

       (二)居住区现有不足
       针对本市内多个普通社区,借助调查问卷调查居民区的不足,在统计后发现主要不足如下:首先,住户间往往公共空间不足,没有互相交流的空间环境[3]。其次,在高层社区中,邻里间往往关系十分淡薄,邻居间的彼此互动十分有限,甚至更多居民完全不了解邻居。最后,社区居民一般和自然没有交流,不会去亲近自然。但是,作为社会人及自然人,每一个居民都应该沟通于社会及环境。而会影响沟通质量的因素一般有沟通的主动性、时间、以供沟通的有效空间等。
       (三)交互性系统
       让社区邻里提高空间交互性,主要在于促使居民获得交流互动的更多机会,一般需要让社区居民可以提高交往互动主动性,并使其停留在户外的时间得到延长。在具体落实中,可以让居民得到宜人宜居、趣味性高的一类社区环境;让居民提高社区的方向感、归宿感;避免交通系统的快速度,让社区交通形成一类慢速度体系;针对社区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其室外活动的具体时间等进行统计,对人流量更大的具体时间段、交流场所进行确定等等。
       二、提高社区邻里空间交互性的居住区规划原则
       在规划居住区时,为让社区邻里提高空间交互性,一般需要遵循多个原则,即保障小区整体的交互性、各组团间能够拥有一定交互性、同栋楼内能够拥有一定交互性、临近楼层能够拥有一定交互性、同楼层内需要保持一定交互性等[2]。
       在对上述原则的遵循下,居住区的规划可以变的更为科学,社区邻里也能够拥有交流互动的最佳环境,让社区邻里可以真正实现空间交互性,以下对各原则进行解析:
       第一,在规划居住区时,应该保障同层交互性:在建筑的入口处,它可以被科学拓展,成为半室外、半室内式的客厅。设计师可以借助可变式的科学户型设计,让一户被划分成二至三户,让同楼层能被分成五到六户,让居住范围中能对餐厅还有厨房进行共享;
       第二,在规划居住区时,应该保障临层交互性:在建筑中,某一部分的阳台可以让业主居民私有,某一部分的阳台可以让相邻的楼层进行共享。例如南向阳台往往采光更好,我国建筑也一直强调“坐北向南”的建筑格局,因此南向阳台可以成为居民的私有阳台,其他朝向的阳台可以供相邻的楼层间进行共享;
       第三,在规划居住区时,应该保障同栋交互性:在现代高层建筑中,传统的邻里关系被改变,居民往往“独门独户”,除却回家、出门时能在门口见到邻居外,其他能见到邻居的时间很少。为此,在规划居住区时,可以尝试让楼层间利用形体的扭动,变成一类公共退台,并让用户获得楼顶的共享式花园,为居民提供“独门独户”之外的便利公共空间,为其交流提供空间环境;
       第四,在规划居住区时,应该保障组团间交互性:在住宅组团方面,可以确保平面上各组团间存在共享私有庭院。而在立面上,各建筑楼可以构成一类联系回廊,其中借助垂直农场共享的手段,让交互性得以实现;
       第五,在规划居住区时,应该保障小区交互性:在考虑平面布置时,可以利用排布布置的方式,对设计的退台立面理念贯彻落实,确保让人车实现分流,并让社区的交通体系可以更为慢速,借助细化分层公共社区实际环境的方式,让居民可以实现大流量交互,满足居住区的规划需求。
       三、提高社区邻里空间交互性的居住区可变性户型规划
       在对提高社区邻里空间交互性研究背景、居住区规划原则进行分析后,以下从可变性的一类户型设计出发,探索居住区的合理规划方式,下图为基于邻里效应的社区规划框架示意图[3]。
 

基于邻里效应的社区规划框架示意图

       (一)家庭结构改变下的合理规划
       随着社会发展,社区居民也会出现在居住形式、家庭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比如在二孩政策的影响下,居民的家庭结构会出现变化;当人们的生活条件更好,且更期望感受家庭的温暖时,二代也会变成三代居住;在时间因素的影响下,青年夫妇会逐步成为中年夫妇,而以往的中年夫妇则会逐步成为老年夫妇等。由此可见,在时间变化的影响下,在具体设计社区建筑的户型时,也应该对居民居住的实际需求进行考虑,让人们各阶段的不同居住需求得到满足。
       (二)各类人群的混群居规划思考
       在一般状况下,当社区内存在更为丰富的年龄段时,则社区往往更具活力,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他们更喜爱的居住环境。在年龄段不同的因素影响下,各类人群往往需求不同,而该类不同需求在逐步汇总后,便让社区也形成了多彩丰富的内部文化。其次,不同年龄层存在的居住独特需求,会让社区互动性更为丰富。为此,在规划楼居住区时,应该参考不同年龄段真实的需求完成规划,尽量确保各年龄段人群都满足需求。例如,社区内的中老年人往往更爱好太极、广场舞、下棋等活动,中年人会喜欢羽毛球、跑步等运动,青年少年会更喜欢篮球、滑板等不同运动。在多类需求的影响下,社区内能形成互助式的良好居住模式,借助社区空间让边界束缚被打破,让社区居民可以对业余时间进行共享,让小家逐步融合为大家,让大家可以实现区域空间的扩大,让社区变成关系密切的一类互助单位,借助交叉时间段,让居民间可以实现充分互动,最终真正打造社交型的社区,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让社区邻里间可以发展更为和谐温馨的关系[4]。
       (三)基于不同喜好完成户型规划
       人和人一般存在成长经历、成长环境、文化水平、收入水准等不同差异,为此,各人也存在居住喜好等的不同需求。由此可见,在规划居住区时,社区居民实际的爱好,会对各人空间使用的具体需求带来影响,让人们的居住需求存在千变万化的特征。在设计户型时,为让设计满足各居民喜好,设计人员应该让户型设计变成综合体,即既有可变部分,同时也有着固定空间,借此让可用空间的实际面积能够被最大化,而不变空间的区域则变成底面上散布的多个盒子,其余空间变属于可变式空间区域。在此类设计的影响下,居民可以基于个人不同、各时期不同的居住需求,尝试自主规划居住的空间,让社区居民可以提高交互性。
    结束语:结合以上,在家庭结构的改变下,在城市化的推进下,中高层住宅逐步变成国人居住的重要形式。在人们物质条件增长的同时,人们的邻里关系却更为淡漠,和邻居存在熟而不识的关系,和街区有着陌生隔阂。在此背景下,如何让社区邻里提高空间交互性,便成为了现代居住区的一大规划要点,建筑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主要环境,规划好居住区,为人们设计合理的居住环境,有利于人们实现互动交流,营造更为密切的邻里关系,让社区在生机勃勃的氛围中不断发展。本文在分析提高社区邻里空间交互性研究背景、居住区规划原则的基础上,探索了提高社区邻里空间交互性的居住区可变性户型设计规划,期望能为居住区的科学规划带来理论参考,让社区及邻里间变得更有“温度”,促使丰富多样的社区文化得以发展,改变城市化对邻里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盛明洁,运迎霞.基于邻里效应的社区规划框架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02):31-37.
       [2]唐倩.关于解决城市社区邻里空间问题的探索[J].艺术科技,2018,31(008):213.
       [3]刘杰,崔彧瑄.社区生活圈体系下邻里中心弹性空间设计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20,v.42;No.268(10):10-13.
       [4]李欣月.浅谈居住区规划中环境—道路—邻里关系[J].福建质量管理,2019,000(015):207.

未找到相应参数组,请于后台属性模板中添加
暂未实现,敬请期待
暂未实现,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