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于延续历史文脉的城市更新研究 ——以济南商埠区“一园十二坊”传统风貌区为例
联系
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地址:济南市高新区舜华路2000号舜泰广场1号楼西翼
电话:0531-86910650
邮编:250101
地 址:济南市高新区舜华路2000号舜泰广场1号楼西翼  电 话:0531-86910650(综合部) 邮 箱:ghjghy1380@jn.shandong.cn
版权所有 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鲁ICP备09094913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济南  企业邮箱登陆

认证

基于延续历史文脉的城市更新研究 ——以济南商埠区“一园十二坊”传统风貌区为例

没有此类产品
介绍

基于延续历史文脉的城市更新研究
——以济南商埠区“一园十二坊”传统风貌区为例
范绍磊 耿谦 张江
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传统风貌区是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延续历史文脉的理念,分析了“一园十二坊”的场所精神及现状问题,提出塑造场所精神、延续历史文脉等传统风貌区的更新策略,提出了在城市更新中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济南探索。
       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文脉、济南、传统风貌区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城市规划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提出新的要求。2021年9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是1982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制度建立以来,中央对历史文化资源全方位保护的首个重要的国家文件,要求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还要保护好历史地段、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拟采用延续历史文脉、塑造场所精神的方式,促进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中“一园十二坊”传统风貌区的更新复兴。
       1. 相关概念解析与特点
       1.1 城市历史文脉与场所精神概念解析

       “场所”是个人或群体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归属感,可视为一个人记忆的空间化,狭义上可理解为基地(site),广义上可理解为土地(land)或脉络(context)。空间被赋予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人和物等活动的特定含义之后才能称为场所。语言学中“文脉”指事物间的联系,后引入到城市规划领域,城市历史文脉,指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及特定条件下,人与环境以及社会文化背景之间一种动态的、内在和本质的联系,因此城市文脉具有差异性和多层次性(吴云鹏,2007,苗阳,2005)。历史文脉是依存于场所的、与场所精神融为一体的。延续历史文脉既是场所空间的更新、延伸、传承,更是场所精神、城市文化的寄托与传承,是人民创造的,也是服务于人民的。在场所精神的支撑之下,城市历史文脉才能更立体更饱满,才能得以更好地延续和发展。
       1.2城市历史文脉与场所精神的特点
       从场所精神的角度来归纳,城市历史文脉具有网络化、多要素的特点,体现在空间、社会、经济、历史等方面的交融。历史文脉可以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道路、水系等物质实体空间,还可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记忆等。
       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传承,一方面要做好空间的保护与更新,保护好有历史价值的城市空间,彰显体现城市特色道路、建筑、树木、泉水等,留住城市的历史文脉;另一方面是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对城市空间进行修补,用“绣花针”功夫缝补历史与未来,创造出具有现代感的历史场景、历史记忆。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在城市更新中,可以表现为一条串联古城与新城的街道、一条流淌古今的河流、一组见证历史的建筑或街区,归纳起来有城市层面、街区层面、建筑层面、景观层面、非物质文化层面等相关内容。
       2.济南名城发展的现状与困境
       2.1济南的历史文脉

       济南市是一座拥有4600多年文明史和26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她因泉而生、泉城共生,自明朝设立济南府、近代自开商埠以来,城市建设与山水自然环境不断交融,名士文化、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是一座山泉湖河城一体共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构建了市域、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及风貌区、文物及历史建筑、名泉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六个层次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图1)传统风貌区虽然达不到历史文化街区的认定标准,历史文化遗存的数量、密度等相对较低,这也意味着传统风貌区的更新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场所精神的塑造也更加多元,历史文脉的延续也会更加生动和丰富。
 

       2.2一园十二坊的场所精神
       济南历史文化名城是由古城与商埠区两部分共同组成的,同时联系两部分最重要的两条道路是经二路与经四路,因此历史城区层面的特色空间结构由古城文化传承核,商埠区文化传承核双核心及经二路传统商业轴,经四路城市发展轴构成的。(图2)“一园十二坊”是最能代表商埠区昔日繁华的传统风貌区,也位于经二路、经四路两条轴线道路上,是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确定的传统风貌区。自商埠区成立以来,一度承担了城市新区的职能,依托津浦铁路枢纽,洋行、老字号等密集出现,工商业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一园十二坊”有“公园居中、三经六纬”的空间格局。一园即指商埠区中央的中山公园,公园居中凸显了以人文本的设计思想,自建成后旋即成为济南著名的公园景点。十二坊是由“三经六纬”小格网状路网分割而成的12个街坊,引入西方先进道路设计经验,方格网路网间距150—200米,体现了自开商埠济南的开放思想。“一园十二坊”路网经纬分明,步道法桐成荫,是济南独具魅力的城市区域和珍贵资源。(图3、图4)
 
       经二路、经四路道路横向连接古城与商埠区,是济南历史城区两城并举的营城特色。经二路、经四路两侧分布有较多的银行旧址,是横向连接商埠区和古城的主要道路。经二路、经四路在商埠区形成之初就是连接古城、商埠的重要道路,历史上沿路两侧聚集了大量金融、商铺等。随着商埠区的衰落,金融和商铺逐渐消失,但经二路、经四路横向连接的格局保持完好,道路两侧现存较多的银行旧址,是济南开埠发展史的重要见证。(图2)
       “一园十二坊”有多元交融的建筑与文化。既有瑞福祥、宏济堂等老字号,又出现了济南第一座电影院、第一座西餐厅,还拥有北洋大戏院、江湖艺社等“曲山艺海”,成为济南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近代城市多元文化的缩影。当前,出现了众多体现老商埠风情的时尚元素,比如融汇老商埠、网红爱心路口等,丰富了商埠区的活力。(图5)

   
       “一园十二坊”有多元的场所精神载体空间。“一园十二坊”内现状风貌特色街区,主要集中在经四路沿线,自东向西分布为融汇老商埠(已更新改造)、中山公园、福音里、日本总领事馆旧址、大生里,还有北侧的万紫巷。(图6)融汇老商埠成功的进行了更新改造,现代的商业繁荣与历史的记忆相互彰显,历史文脉在更新中得以延续;中山公园是见证济南系列近代历史事件的现代化公园,商埠区的成立、纪念中山先生、抗议“五三惨案”等事件在中山公园均有印记;福音里地块中包含一座基督教堂和一组传统民居,记载着济南宗教建筑的发展和演变;日本总领事馆旧址为日本人建造的仿西洋古典风格建筑,具有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大生里是商埠区商业繁荣、文化开放的见证;万紫巷是济南曾经的商贸中心。
 
       2.3济南商埠区“一园十二坊”的现状问题
       一是文化遗产占比较低,利用效率不高。一园十二坊内文化遗产占比较低,不具备历史文化街区的条件,意味着大部分建筑为一般建筑,在管理中也对其风貌管控较差,建筑大多存在私搭乱建问题,沿街店面装饰风格不统一,对传统风貌产生较大破坏;同时历史建筑的利用模式较为简单,未能有效的将遗产活化利用,城市历史文脉的价值未能充分挖掘、展示利用不足。
       二是街道空间尺度尚存、开放空间品质较差。街巷格局在界面、尺度等方面,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无序城市更新导致传统风貌界面被替换、街巷界面不连续。中山公园功能尚存,但是周边存在阻隔建筑,公园的开敞性、公共性不强,公园主题挖掘不够;除商业设施周边的小型广场外,再无开放空间,且开放空间品质差;现状周边居民结合现状良好的行道树资源,自发在人行道形成了一些交往休憩的空间,林荫道代替公共开放空间功能。
       三是人口密度大、人均居住面积低、人口老龄化严重。“一园十二坊”现状人口约11000人,人口密度达230人/公顷;人均居住面积约16平方米/人,小于济南市30平方米/人的平均水平;65岁人口以上比例为13%,高于济南市9%平均水平,老龄化特征明显。
       3.济南商埠区“一园十二坊”的更新策略
       济南商埠区是历史城区的核心组成部分,“一园十二坊”传统风貌区是商埠区的核心所在,达不到历史文化街区要求,反而让其保护和利用方式更加灵活。保护和利用应尊重历史、延续文脉、促进复兴,不仅要保护好、还要利用好、更要利用现代理念和手段,打造具有商埠特色、满足人民需求、体现时代特征的风貌区,营造延续文脉、吸引人的“场所”。
       3.1空间的延续与修复
       要充分评估“一园十二坊”的整体空间格局,分析街区的空间秩序,维持公园居中、街巷方正的街区记忆;强化公园的开放性,拆除其周边的阻碍性建筑,挖掘公园主题、加强场所精神、吸引人的互动等。特别强化经二路、经四路与古城区联系的“文脉道路”的打造,管控界面、提升景观、传承文脉、丰富空间,打造文化走廊、景观廊道。
       3.2分级分类进行保护
       按照分区分级分类的方式开展区域的更新以及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要研究划定传统风貌区中的管控区和引导区,既能保留住核心的传统风貌特色,又能促进积极的更新利用。对建筑元素进行分级管控,对于文物保护单位以“保护”为主,开展“保护式修复”;针对历史性建筑等以“利用”为主,进行“文脉延续的生长性修复”;对一般建筑或老旧建筑,围绕塑造场所精神重建或改造提升建筑空间,进行“场所重建”,提升“一园十二坊”整体特色风貌。


       3.3灵活开展多元化更新
       将“织补城市”“绣花针”等理念运用到空间更新中,因地制宜开展空间和功能修补。一是加强保护性建筑的保护利用,发挥政府平台及专业技术团队的力量,加强资金、技术投入,整治不协调及质量差的建筑,加强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更新建筑内部的居住及使用条件;二是对于引导区地段、建筑的改造要遵循延续文脉、塑造场所精神的理念,在城市建设中提取传统元素进行再创作,赋予地区新的活力;三是进行环境整治,整治中山公园、增加街道口袋公园、增加街道家具;四是对交通设施优化,精细化管理步行、非机动车道,结合建筑改造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增加机动车停车位。
       3.4文旅融合,加强品牌化推广
       充分利用核心历史遗产资源,策划形成主题品牌,塑造场所精神。大生里地块是商埠区繁荣时期传统特色娱乐业集中地,应突出大生里特色娱乐性传统,布置酒吧等商业功能,保留传统里弄格局,利用建筑外空间,布置酒吧外摆。日本总领事馆旧址地块,可以打造官邸酒店主题区,利用历史资源布置传统特色餐饮,酒精品酒店等;教堂地块可以布置宗教功能及婚庆商业服务功能。地块整体打造济南特色婚庆,旅游,商业,办公地块,塑造济南特色婚庆城市名片,形成城市特色开放公园。
 

       3.5提升居住环境
       功能业态方面:一是整治原有业态,对扰民和污染较为严重的底商业态类型进行整改,如临时货摊和大排档餐饮,严格划定外摆区和经营范围;二是对新增底商进行业态调控,小型电商和文创类业态优先审批。环境设施方面:一是拆除院墙,打破院墙围合的消极空间,增强社区的互通性;二是增加绿化,布置交往空间,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三是增加小型健身娱乐器材、老年活动室、停车位等服务设施配置;四是更新市政管网,完善基础设施配备。
       4 结语
       商埠区“一园十二坊”是济南市传统风貌区,见证了济南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相互交融,承载着济南近代城市发展的一段历史,装载着济南城市及人民的社会、经济、生活、交往的印记。传统风貌区不同于历史文化街区,有一定的历史底蕴,具有城市的文脉记忆和特定的场所精神,在其更新改造时应充分摸清历史要素、梳理空间秩序、归纳场所精神,提出保护历史遗存、延续空间秩序、多元灵活更新、文旅融合发展、设施完善提升、相关政策制定等方面的更新保障策略,延续城市和区域的历史文脉,实现“绣花针”功夫在城市传统风貌区中的实践,创造出有活力的城市特色街区。


       参考文献:
       1.诺伯舒兹.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2.吴云鹏. 论城市文脉的传承[J]. 现代城市研究, 2007(09):67-73.
       3.我国传统城市文脉构成要素的价值评判及传承方法框架的建立[J]. 苗阳.  城市规划学刊. 2005(04)
       4.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作者:范绍磊  工程师、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
                 耿  谦  院副总规划师,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
                 张  江  高级工程师

未找到相应参数组,请于后台属性模板中添加
暂未实现,敬请期待
暂未实现,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