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滨州市水体修复策略研究
联系
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地址:济南市高新区舜华路2000号舜泰广场1号楼西翼
电话:0531-86910650
邮编:250101
地 址:济南市高新区舜华路2000号舜泰广场1号楼西翼  电 话:0531-86910650(综合部) 邮 箱:ghjghy1380@jn.shandong.cn
版权所有 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鲁ICP备09094913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济南  企业邮箱登陆

认证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滨州市水体修复策略研究

没有此类产品
介绍

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马东、朱昕虹、高飞

 

摘要:水体是城市中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与城市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滨州作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水体建设良好,水体修复的重点从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逐渐向水活力过渡,更加注重水体与周边环境的良性互动关系。本文从滨州水体建设的总体评估出发,从系统层面、自身层面、水体与其他系统互动层面提出问题与策略:针对水系统的割裂问题,提出增强水系的互联互通,构建水脉大系统;针对水体自身的问题,从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提出规划策略;针对水体活力提升,从水体与周边用地的关系出发,结合城市更新、慢行网络构建、公共空间塑造等,提升水活力。最后根据双修工作机制的特点,从部门协调、项目跟进出发,落实滨州水体修复的近远期工作目标与具体跟进项目,挖掘滨州水体生态潜力,提升滨州城市生活品质。

关键词:水体修复,城市双修,水系统,水生态,水活力

 

 

0引言

自古以来人类聚集地就依水而建、泽水而居。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使水体在城市发展中被漠视或忽视,导致城市失去了珍贵的生态景观资源,降低了城市的生活品质,甚至给城市安全带来巨大隐患。

“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是“为了扭转城市建设粗放发展的旧模式,探索实践我国内涵发展建设的新模式”,是实现城市转型发展的催化剂 。在城市双修中,水体修复是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河流生态修复、湖泊生态修复、湿地生态修复、地下水生态修复等内容,并以“保障水安全、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为目标。而针对位于城市建成区的水体,其与周边的居民、景观等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水体修复也就成为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纳入周边用地的修复、绿地及公共服务设施等功能的修补进行综合考虑。

滨州作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2018年12月通过验收,双修工作中还未通过),市内水系河流较多,整体建设良好。因此在滨州的双修工作中,立足于滨州现状水体建设的优势,确定水体修复不应是简单的对于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的修复,更应包括对于水系统的梳理以及水活力的塑造。借助现状水体建设优势,进一步挖掘水体建设潜力,增强水体与城市发展建设的协调,成为滨水水体修复的工作重点。

1滨州水体建设总体评估

1.1水系连通已具雏形,但局部问题突出

滨州市于2003年开始实施“四环五海”工程,“四环”中包含环城水系,“五海”包括中海、西海、北海、南海、东海五个大型水库,现已基本建设完成。区内形成了大水面、大绿地,水系调蓄能力加强,蓄存水量增加,水循环加快,对于缓解水资源紧缺、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改善水质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滨州水系以南北向分布为主,东西向沟通不足,导致水系循环自净能力不足、季节流量调节能力较低,且区域内秦台干沟、张肖堂干渠河道空间被城市建设严重侵蚀,自身连续性较低,未与四环五海水系形成有效衔接。

水体被棚盖、占压的河道主要集中在老城区。棚盖河道主要包括秦台干沟、张肖堂干渠2条河道,棚盖长度约10公里,严重影响到河道的行洪安全,同时对水系生态系统的恢复及景观的治理带来严重影响。

 

图1 现状四环五海水系(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

1.2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建设仍需加强

1.2.1水质提升任重道远

1.2.1.1水环境质量较差,Ⅳ~Ⅴ类水体较多

主城区7条河流为Ⅳ~Ⅴ类水体,水环境质量较差。水质的恶化导致水体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人们生活品质及身体健康。(见表2-1)

表2-1滨城区河流水系水质及排污口一览表(表格来源:项目组绘制)

河流名称 水质 排污口

1 南环河 Ⅳ~Ⅴ类 生活用水排污口共计2处,未登记

2 北环河 Ⅴ类 ——

3 西沙河 Ⅳ~Ⅴ类 共有排污口5处

4 朝阳河 劣于Ⅴ类 入河排污口有12处,未审批

5 中海 Ⅳ类 雨水口3处,排污口2处

6 张肖堂干渠 Ⅳ~Ⅴ类 现有56处排污口均未经正式审批

7 新立河 Ⅳ~Ⅴ类 生活排污口6处

1.2.1.2雨污混流现象严重

滨州市主城区部分污水管道建成年代较早,设计标准较低,管道堵塞、冒溢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流域内污水管道不完善,雨、污混流现象依然存在,另外污水处理设施容量不足,部分处理标准较低,造成点源污染。

1.2.1.3水体治理方式有待提升

滨州主城区河道属于无水源河道,河水全部依靠中水和引黄河水。尽管滨州水体治理经历了清除底泥、更换河水等漫长过程,但都是暂时性的提升了水质,没有达到治本的效果。2015年新立河城区段河道底泥进行了彻底清除,水质得到提升,但经过两个汛期的排污,新立河城区段基本又恢复到之前的水质状态。

原因在于河道排污管道的缺失,雨污混流的存在,导致汛期城市污水泵站直接把污水排入河道,造成底泥污染,变黑变臭。再者沿河建筑(城建燃气、供热管道)及生活垃圾、废渣随意向河内倾倒,更加剧了河道污染,黑臭程度愈加严重。

可见雨污混流是滨州水体水质提升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水体治理方式的突破点,更是保持水质延续性的重要举措。

1.2.2淤泥堆积导致水质降低,安全隐患增加

滨州地势平坦,河流水系坡降较小,不利于水系流动,且由于引黄河水入河原因,造成河道普遍淤积严重,泄洪排涝能力大幅降低。加之部分河道管理不善,人为侵占填埋、棚盖现象严重,影响了河道行洪安全。

淤泥堆积问题普遍存在于滨州河流水系中,包括南海水库以及北环河、西沙河、张肖堂干渠等河道,其中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等河道平均淤深达0.6-3.5米。(见表2)

表2淤泥堆积、河道棚盖统计表(表格来源:项目组绘制)

  河流名称 淤泥堆积

1 北环河 淤积严重

2 南海水库 淤积严重

3 西沙河 淤积严重

4 道旭引黄灌区主干渠 淤积严重

5 潮河 淤积严重

6 张肖堂干渠 淤积严重

7 新立河 淤积严重

1.2.3水系生态建设

自然水体中,外围片区河流水系自然生态现状较为优良,水岸线、沿岸植被宽度及景观效果整体保持较好,但城区内部分水体存在岸线硬化过度、河道棚盖占压、滨水空间侵占、岸线资源利用随意等问题。

城区段河流坡岸建设方式单调划一,两岸景观单调,缺乏滨水休闲游憩空间,岸线基本失去生态功能,河流生态系统变得单一、脆弱。

秦台干沟南段穿越老城东部及滨化集团产业园,河岸均已硬化,植被带被村庄及厂区侵蚀殆尽,导致河道渗透性、生态性和景观效果较差,水体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水体生态功能减弱,对水系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见图2)

 

图2 秦台干沟驳岸硬化现状照片(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

1.3水活力不足,缺少与其他系统的衔接互动

1.3.1滨水慢行系统不完善

城区段河流普遍存在滨河道路交通系统不完善、慢行系统割裂等问题。现状的工业项目、沿河兴建的民居等,导致滨水道路等级低、不连贯、不成系统,给居民使用和亲近滨水空间带来了阻碍。

1.3.2滨水用地难与水体形成良性互动

城区段河流两侧用地大量存在的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导致水系空间被割裂;大量居住用地沿河而建,并缺少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情况下,导致滨水空间的公共性降低,可参与度下降。

2双修理念下的水体修复的特点

在以往的水体规划中,组织机构以水利局、规划局为主,规划成果内容结构、侧重点与规划组织单位的职能特征相关。水利局侧重于水量、水质控制,关注供水、排水、防洪排涝等涉水工程规划。例如滨州水利局组织编制了主要河流的综合整治方案,进行了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等。规划局则侧重于水系及滨水空间的控制,包括水系布局及功能定位、水景观、水文化等内容。两个部门的侧重点不同,由此导致规划存在条块分割、缺乏统筹等问题,呈现出重工程轻生态、重项目策划轻空间管控、重单一功能轻系统协调等特点,造成水空间功能的低效利用甚至对城市的水生态安全带来一定的影响,难以系统解决城市水问题。

城市双修的工作机制为“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全力推进”,以滨州城市双修来说,是由市委市政府主持,规划局牵头,林业、交通、水利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规划。一方面,城市双修可以与多个规划相衔接,并且可以落实到控规、专项等法定规划中;另一方面,城市双修是由多个部门具体协调,部门项目紧密跟进的规划,实施性、可操作性较强。

3双修理念下的水体修复策略

在对水体调研、评估的基础上,从双修理念下的水体修复特点出发,因地制宜地提出水体修复的规划目标与规划策略。

强化水安全、改善水环境、提升水生态,打造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严控河道蓝线,保护水系生态空间,保障水安全,重要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重塑水系生态水岸,提高水系拦蓄功能,滨水沿线景观活力提升,生态效益系统初显;城区水质全面改善、黑臭水体全部消除,改善水环境。

3.1梳理城市水脉大系统,加强水系互联互通

城市水脉大系统是由自然演进形成的江河、湖泊、沼泽及沟塘等水体以及人工修建的水库、堤防、渠系与蓄滞洪区等水体工程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人工”复合水系。

河湖水系的互联互通不是简单的水面联系、硬性联通,要因地制宜、摸清水脉,与天然河湖合理连通,使该区域的水系统得到整合,提升水系的污水净化能力,其在均衡降雨空间分布,强化防洪、排涝的同时,促进水循环,加强水体交换,以此恢复河流流动性及连续性,改善河湖水动力条件,使死水变活水,增强水流自净功能,改善水体环境。

根据滨州水系的特点,对现状水脉大系统进行梳理,加强东西向水系的梳理,注重南北向水系的贯通,提炼改造城市毛细水系,注重排水净水设施与水系功能的配合,构建完善的水系自循环体系,注重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资源完成水体自净和流量调节过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连通环城水系,修复秦台干沟、新立河水体棚盖,完善“四环五海”城市名片,提升水系自循环。(见图3)

 

图3 水体生态修复指引图(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

 

3.2加强水体自身的保护与建设

3.2.1水环境:优先提升水质,加强控源截污与内源治理

水质的提升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括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多个方面。针对双修工作的特点,确定滨州水质提升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①控制合流制溢流污染以及初期雨水污染,主要通过在水系两侧的滨水空间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来实现。②加强对点源污染的防控,封堵直排口,设置截流干管截流污水,减少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无序和不达标排放。③逐步合流制排水体制改建为分流制,在改造难度大的区域适当扩大截流倍数,减少溢流。

结合城市开发建设时序,近期完善区域污水处理设施,并考虑规模适度超前的规划原则,以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远期建立完善的雨污水分流排水体制,通过完善污水厂的污水处理率及处理效果,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远期实现雨污分流、配合清除河底污泥,是水体修复的根本措施。

在滨州双修中,具体提出通过对面源污染的防控,雨、污管线分流改造,人工湿地建设等措施,改善水体水质,加强水系黑臭治理,规划期末消除水体黑臭、水环境功能达标率达到100%。

3.2.2水安全:严控生态蓝线,加强保护管控,提升行洪能力

城市水体是城市排水系统中重要的蓄排空间,应通过合理的水系布局和断面设计,充分利用坑塘水系和耐淹缓冲区对雨水的蓄排能力,实现水体的雨洪安全保障功能。

①划定水系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严控各条河流区段的蓝线宽度,提高水系的防洪排涝标准。

在滨州现状水系格局基础上,根据水系的类型和相关技术标准制定水系保护控制线相关划定标准,在保证满足防洪排涝相关要求的基础上,依据现状自然沟型,结合已有规划确定的河道用地界线划定水体线及生态控制线,在有条件的区域考虑扩大水体线宽度。

②根据河道洪峰流量确定竖向设计与断面优化。

根据相关防洪、排涝规划确定各河道的防洪标准,复核或计算设计标准下的河道洪峰流量。按照河道设计洪峰流量确定河道断面形式,包括确定适宜的河道纵坡、河底宽度,河道上开口宽度以及河道断面形式,对河道进行疏挖、清淤和整理。

③严格管控要求,制定具体管控措施。

现有的不符合河流水系规划、河流水系管理规定要求,影响防汛抢险、除涝排水、行洪畅通、水环境保护及河道景观的建筑物、构筑物等其它设施,以及未经许可的占用项目,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政府及其它相关部门负责,进行逐步搬迁、拆除。

3.2.3水生态:恢复生态岸线,整治滨水环境,修复水生态

城市建设空间侵蚀、占压水系空间,渠化、硬化水系岸线等行为,对水体自然形态及水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破坏。在生态保护与修复中,应以自然修复为主,并与人工修复相结合,避免为实现单一功能,过度强化人工措施,造成不生态、伪生态甚至造成生态系统的不可逆破坏。

采取植草沟、生态护岸、人工湿地、水生植物种植等形式,对原有河岸、水系进行改造,增加植被种类及自然循环类别,通过恢复岸线和水体的自然净化功能,强化水体的污染治理效果,注意在水体中的空间布局与搭配。

3.3增强水体与周边用地的互动,提升水活力

水域、岸线和滨水陆域是“人、水、城”复合功能需求的空间载体,水体修复应与城市修补相结合,填补滨水绿地、滨水广场等休闲空间,增强水体与周边用地的互动,让更多的人可以看见水、接近水,以水来提高城市的空间环境质量与城市活力。

3.3.1与城市用地更新的协调

结合滨水地区的棕地修复、棚户区改造等,将水域、岸线、滨水陆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空间、功能的协调,形成多元的、综合性的、跨学科协调统一的方案。

通过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分析,确定水体在不同区段的主体功能,以此对滨水空间进行不同主题的打造,形成与周边用地的良性互动。(见图3)

滨州示范区滨水更新地段:对秦台干渠、蒲湖水库周边的工业用地、三类居住用地等进行更新改造,修补景观空间,提高滨水开放性和景观性,增补服务设施,补充休憩功能。

滨水景观节点:在水体与绿地、公服等重要节点交叉位置,打造滨水景观节点,并赋予不同主题内容,形成“点、线、面”的有机组合,扩大滨河活动空间。

 

 

图4 水体修复与用地更新互动(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

3.3.2与慢性系统规划的协调

城市滨水空间休闲慢行系统是指,在滨水开放性公共空间,以休闲健身为目的,以自行车和步行为出行方式,能寻求身心放松的活动以及所涉及的场所和设施。

在城市水体的修复中,与慢性系统规划对接,打造系统的滨水慢行道路,提升水体的可达性、可参与性,增强水活力。其中滨水慢行系统既要加强与城市公交系统的接驳,又要注重慢行系统沿线慢行设施的设计,增加自行车停车点,自行车租赁点,商店,停车场,休闲座椅等,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

滨州水活力的塑造中,对接滨州提出的“一环两纵”的主城区步行及自行车休闲系统:一环,即环城休闲带,通过环城绿道的建设,串联外环路的环路、环林、环水、环景。两带:即新立河滨水休闲带、秦皇河滨水休闲带,以此有机联系东海、北海、南海、西海、中海、蒲湖等大型公共绿地景观。(见表3)

表3 主城区步行及自行车休闲走廊系统(表格来源:项目组绘制)

序号 走廊 联系景点 路径

1 环城休闲带 天河湖湿地公园-莲池夜月-喜鹊湖公园-北海公园-生态公园-天鹰湖公园-紫竹湖公园-东海-憩龙湖公园-清河横带-蒲湖风景区-黄河风情园-南湖公园-古井琉璃-榆林晚照 北外环-东外环-

南外环-西外环

3 新立河滨水休闲带 尚武湖-崇文湖-新滨公园-聚贤湖;剑湖-白羊湖-春华秋实园-聚英湖等 新立河西路;

新立河东路

4 秦皇河滨水休闲带 奇石园-春海园-经开区广场-福景园-吉祥园-长乐园 渤海十八路

4进一步的思考与建议

4.1因地制宜,完善补充水体修复内容

滨州生态基地优良,水系建设较好,水体修复不应该再是“点对点,线对线”的方式,而是应该“以点带面、以线带面”的方式,在针对水体自身修复的同时,结合城市双修中的城市修补,把水体的修复作为一个触媒点、引爆点,以此来带动周边用地的更新改造,提升片区的生态环境与城市活力。结合城市双修的工作特点,以及水体的保护建设现状,通过规划、市政、景观等多专业的技术协作,提出修复策略,完善水体修复的内容,解决综合性问题。

在滨州双修中,明确重点实施示范区域,在示范区中选取秦台干沟、蒲湖作为水体修复主要对象,提出具体的水体修复措施,与城市修补相结合,并落实到具体的建设项目中,起到触媒效应,“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地推动城市整体性、综合性的提升,使“城市双修”工作取得实际成效。

4.2突出项目跟进,确保水体修复工作的落实

“城市双修”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具有显著的长期性和持续性的特点,需要对其做出近、中、远期的差别化安排,尤其在近期应该跟进具体项目。在水体修复的工作开展中,需要充分考虑经济性,注重控制运行和维护成本,注意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在规划及实施的过程中发挥有限投资的最大效用。 

本次水体修复工作结合“城市双修”的特点,提出近远期分步实施、示范区域重点打造的工作方法。在近期实施计划中,结合部门提报项目,整理汇总形成了“滨州市城市双修专项规划八大行动2018-2020年项目库清单”,合计8大行动、30类工程、153项实施项目,其中水体修复包含12个具体项目。在示范区域重点打造中,重点针对秦台干沟、蒲湖水库实施水体修复,并提出系统规划、具体可行的工作方法。贯彻实施“城市双修”的理念,打造亮点工程,为城市增光添彩。(见表4)

表4 水体修复项目清单(表格来源:项目组绘制)

项目名称 开工时间 竣工时间 牵头部门 投资概算(万)

大道王灌区中型灌区节水配套设施改造 2018.01 2018.12 高新区 1495.49

南环河西段治理项目 2019.01 2019.12 市水利局 8000

北环河综合治理附属建筑物项目 2019.01 2019.12 市水利局 4000

滨城区西沙河下游段治理工程 2018.09 2018.12 市水利局 1141.75

中海水库、南海水库、潮河、张肖堂干渠的清淤疏浚 2019.01 2020.12 市水利局 29300

南环河、张肖堂干渠、秦台干沟的连通 2019.01 2019.12 市水利局 1500

中海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2019.01 2019.12 市水利局 6000

胜利河提升改造 2018.05 2019.05 开发区 222.7

高新区水系贯通工程 2020.01 2020.12 高新区 20000

北支新河综合治理工程 2019.01 2020.12 高新区 1200

秦台河城区段深度整治提升工程 2018.10 2019.07 滨城区 10536

码堡沟综合治理工程 2018.01 2018.08 开发区 ——

4.3强化组织领导,推进水体修复工作的全面开展

“城市双修”从组织到实施都与规划、建设、管理密切相关,不仅是一项规划技术工作,也是城市综合治理水平的全面体现。水体修复工作也需要制度建设和城市管理的支持,通过完善各项制度标准,修补城市治理的方式,提升治理的综合绩效,推动城市的精细化管理不断完善。而进一步促进城市综合治理能力的提升和城市文明的进步,是一个城市“内外兼修”的过程。

在下一步的水体修复中,结合部门改革,明确推进城市双修的工作机构,进一步集中力量、整合资源,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推进城市双修工作的全面开展,将“双修”工作落到实处、干出成绩。

5结语

水体修复是城市双修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双修的重要抓手和平台。基于双修工作理念、机制下的水体修复,可以增强各类规划的衔接与部门间的协调,可以从整体观、系统观的角度来处理水体问题及其与其它要素的关系。滨州的水体修复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水系生态优势,从整体角度出发,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处理好多部门统筹、多学科融合的问题,并在城市总体空间层面梳理好城市水脉大系统和城水相融的关系;通过水利工程、水环境综合整治、景观工程等,解决好城市“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活力”的问题及协调好相互的关联性;将相关部门项目落实到城市双修规划中,突出项目的跟进,确保水体修复工作的落实。

水体修复不仅要处理好水体自身的问题,还要综合考虑与城市空间、社会文化的关系,最终整体提升水体的生态与活力。针对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认识到: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污染重、损失大、风险高的生态环境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成为我们这代人的时代责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原则,水体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从更高的格局、更高的视野来看待,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治理之道,把握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度,不要突破自然资源承载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婧.海绵城市视角下城市水系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J].城市规,2018,42(06):100-104.

[2]闵忠荣,张类昉,张文娟,占安安.城市水生态修复方法探索——以南昌水系连通为例[J].规划师,2018,34(05):71-75.

[3]谷鲁奇,范嗣斌,黄海雄.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城乡规划,2017(03):18-25.

[4]周宣东,李玲,柏森.徐州市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的规划实践探索[J].江苏城市规划,2017(04):8-13.

[5]庞博,徐宗学.河湖水系连通战略研究:理论基础[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24(S1):138-145.

[6]刘卫. 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

[7]吴庆洲,李炎,吴运江,刘小刚.城水相依显特色,排蓄并举防雨潦——古城水系防洪排涝历史经验的借鉴与当代城市防涝的对策[J].城市规划,2014,38(08):71-77.

[8]郑灵飞,黄友谊.整体观视角下的城市水系规划框架探析——以厦门市城市水系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3,29(10):52-57.

[9]夏军,高扬,左其亭,刘晓洁,陈庆美,窦明.河湖水系连通特征及其利弊[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01):26-31.

未找到相应参数组,请于后台属性模板中添加
暂未实现,敬请期待
暂未实现,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