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面向规划落实的轨道交通站点 衔接双层规划体系研究
联系
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地址:济南市高新区舜华路2000号舜泰广场1号楼西翼
电话:0531-86910650
邮编:250101
地 址:济南市高新区舜华路2000号舜泰广场1号楼西翼  电 话:0531-86910650(综合部) 邮 箱:ghjghy1380@jn.shandong.cn
版权所有 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鲁ICP备09094913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济南  企业邮箱登陆

认证

面向规划落实的轨道交通站点 衔接双层规划体系研究

没有此类产品
介绍

王镇豪1,张新兰1,高晓霞2,许 建1,张 燕1

(1. 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101;2. 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101)

 

摘  要: 在轨道站点衔接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为规划落实抓手来 构建轨道站点衔接双层规划体系。首先明确规划的总体目标和 7 项规划原则,着重梳理规划中应纳入的设计、建 设、运营和管理等规划落实各环节的关键内容,由此建立轨道站点衔接双层规划体系,之后初步构建轨道站点衔 接双层规划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运用 SPSS 软件进行数据信度和效度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和模糊 理论筛选关键评价指标,最终确定轨道站点衔接双层规划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轨道交通;规划落实;站点衔接;双层规划体系;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U23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6073(2020)06-0000-06

 

Bi-level Planning System of Rail Station Connection for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WANG Zhenhao1, ZHANG Xinlan1, Gao Xiaoxia2, XU Jian1, ZHANG Yan1

(1. Ji’nan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Ji’nan 250101; 2. Ji’nan Rail Transit Group Co., Ltd., Ji’nan 250101)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of rail station connection, this study proposes that a bi-level planning system of rail station connection should be constructed with regulatory and site plans. First, the overall objectives and seven planning principles of the plan are defined, and the key contents of design, constructio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that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plan are determined. Accordingly, a bi-level planning system for rail station connection is established. Then,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bi-level planning scheme for rail station connection is preliminarily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of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by SPSS, the Delphi method and fuzzy theory are used to screen key evaluation indicators. Finally,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bi-level planning for the rail station connection is determined.

Keywords: rail transit;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rail station connection; bi-level planning system;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当前,中外学者在如何提高轨道站点衔接效率等

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在轨道站点衔接规划体系构建 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国外方面,Martens[1]从出行目的、出行距离、可 达性等方面研究换乘的影响因素。Bates[2]阐述了各种 不同轨道站点站位衔接设施的布设规模和形式。 Demetsky 等[3]针对交通枢纽设计、交通枢纽效益作出

 

分析评估,衡量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成本。Stern[4]强调 了市民出行的心理活动,简单、方便、舒适的交通出行

是所有市民的追求,应尽量减少换乘次数和换乘距离。

国内方面,张石石等[5]给出了不同类型轨道交通 车站交通一体化衔接导则和规划指引。孙超等[6]从宏 观目标策略层面、中观体系构建层面、微观精细化设 计指引层面把行人、公共交通、自行车、无障碍设施 及指示标识、出租车及小汽车接驳设施等要素进行系

[7]

 

收稿日期:  2019-07-24 修回日期:  2019-08-06

 

统整合。杨佳璇

 

引入美国形态准则中的断面分区理

 

第一作者: 王镇豪,男,硕士研究生,从事城市交通规划与设计 的研究,yzdxwzh@126.com

 

论,重点探讨不同类型的轨道站点在提升其接驳体系

时空效率的一般方法。魏华[8]从管理、运营角度来提

 

 

 

 

高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效率。乔韵[9]从交通方式、 空间设施和客流衔接等 3 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

并运用模糊数等理论进行指标筛选。陈天明等[10]在评 价指标中考虑了征地拆迁等方案可行性的指标。林志 娟等[11]挑选出基于集散能力、协同能力、服务能力、

组织能力及发展能力的 23 项指标,构成轨道交通与常 规公交无缝衔接评价指标体系。

以规划落实为导向,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

性详细规划的法定要求,提出构建轨道站点衔接双层 规划体系,以期将规划成果纳入法定规划,从法律层 面保障轨道交通衔接设施的用地或功能的有效落实。 规划中重点分析融入了规划落实的各环节相关规划要 点,并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确保规 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    总体目标与规划原则

1.1   总体目标

轨道站点衔接双层规划总体目标为:以规划落实 为着眼点,以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为落 脚点,规划保障轨道站点交通衔接设施用地或功能, 统筹规划落实各环节关键要素,刚性控制与柔性引导 并举,近远期统筹,构建以轨道交通线路为骨架、以 轨道车站为核心的“便捷、安全、高效、可持续”的 轨道站点周边地区一体化的城市交通系统。

1.2   规划原则

1.1.1   上层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

1)  原则 1:“系统性”。“系统性”指规划应贯彻 国家、省、市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相关规划 强制性要求,系统地研究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轨道交 通线网规划、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沿线控制性详细规 划等既有成果,系统调研现状,制定系统性和可操性 强的沿线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方案。

2)  原则 2:“前瞻性”。“前瞻性”指轨道交通衔

接设施用地供给与保障不应局限于近期需求和既有实 施条件,应统筹考虑轨道交通线网设施总规模,整合 规划用地或进行衔接功能预留控制,能合理满足规划 目标年轨道交通全网建成的衔接交通需求。

3)  原则 3:“集约性”。“集约性”指结合现状和 规划情况,科学预判轨道站点衔接交通设施建设型式, 预测轨道站点衔接交通设施近远期需求,尽可能采用 用地混合、场站综合开发等策略,集约、节约城市用 地,同时便于乘客高效出行和设施集约管理。

 

1.1.2   下层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

1)  原则 1:“便捷性”。“便捷性”指综合考虑衔 接设施区位及周边用地性质,结合轨道站出入口、单 位出入口,尽可能缩短接驳所需的时间和空间,保证

衔接设施的便利可达与转换,提高交通换乘效率。

2)  原则 2:“安全性”。“安全性”指以轨道交通 乘客安全为出发点,进行轨道站点周边地区综合交通 组织,减少行人过街,人车分流,尽可能消除各类交 通方式之间的冲突点,通过科学布局公交站、自行车停 车场、出租车待招点、行人过街设施等衔接设施,进行 无障碍设计,保障慢行交通的连续性,配套清晰可见的 交通标志、标线等,最大程度减少交通事故发生。

3)  原则 3:“高效性”。“高效性”指通过与城市 用地布局协同,统筹城际、城市交通,在规划阶段兼 顾设计、建设、运营及管理等各环节关键要素,降低 轨道站点衔接的总时耗和总成本,建立以城市轨道交 通为骨干、时空高效运转的一体化城市交通系统。

4)  原则 4:“可持续性”。“可持续性”指有序分 期实施,并将时间、空间资源优先分配给公共交通和 慢行交通,降低小汽车交通设施供给,减少尾气排放 总量,提升交通环境整体质量,实现轨道站点周边地 区交通发展的可持续。

2    轨道站点衔接双层规划体系

2.1   规划要点

2.1.1   上层规划:指标管控

上层规划应以轨道交通线网为系统研究对象,制 定单条轨道交通线路的沿线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方 案,重点在于轨道交通衔接设施用地与功能保障。因 此,应侧重用地指标的“刚性”控制,同时应兼顾对 建设的“柔性”引导。规划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需求预测方面:以经审批的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

测报告中的早晚高峰断面各轨道站点上下车客流量的 预测数据为依据,选取各轨道站点最大衔接客流量计 算。通过调查本城市不同类型轨道站点或类似其他城 市的轨道站点周边的各类衔接设施运行特征(如衔接 方式比例、停车周转率等),类比确定轨道站点衔接设 施规模预测模型中的参数。最后,结合城市近期建设 计划,给出近远期轨道交通衔接设施规模。

设施选址方面:按照是否直接服务轨道交通衔接, 将衔接设施分为“一线”和“二线”,其中,“一线” 衔接设施为直接服务轨道交通衔接,“二线”衔接设施

 

 

 

 

为间接服务轨道交通衔接。普通公交站点、出租车待

招点、自行车停车场、P&R 停车场和过街设施等“一 线”衔接设施距离轨道站出入口不应超过 200m;综合 换乘枢纽、公交首末站、公交停车场等“二线”衔接 设施应按照上位规划结合轨道站点衔接需求核算枢纽 场站规模,与城市规划用地协调布局。选址阶段,应 满足轨道站点衔接设施需求规模,并充分考虑征地的 协调难度,事先应与已出让地块开发商或自然资源与 规划、园林、交通管理部门等单位或部门进行沟通协 调,经同意后确定选址方案。

规划成果方面:应明确轨道站点衔接设施的用地 性质、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场站综合开发)、 建筑红线后退距离、容积率、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 泊位数等刚性管控指标,并在规划图纸中明确衔接设 施的用地界线、道路红线、结合建设的衔接设施(符号 标识等);同时,应明确场站建设型式等引导内容。

规划程序方面:因城市轨道站点站位往往存在不 确定性,针对尚未批复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城乡规划 主管部门应准许将经有关部门联席会议研究论证后的 轨道站点衔接规划涉及的控制性规划调整成果纳入其

中;针对已批复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调整方案,

按照城乡规划法履行相关的规划程序履行,涉及强制 性内容的需要按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程序履行,不涉 及强制性内容的,可在修建性详细规划中予以落实。

2.1.2   下层规划:设计指导

下层规划主要承接落实上层规划中的轨道交通衔 接设施用地等强制性内容,并细化衔接设施及相关道 路交通等平面设计方案。通过将方案纳入相关修建性 详细规划,用于指导后续的城市设计、道路施工图设

计等工作。规划应统筹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等各

环节关键要素,具体规划要点如下。 设计方面:以轨道站点为中心 500~800 m 半径范

围所涉及地块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交通影响分析与 评价,分析道路承载力、预估各衔接设施容量,协调 轨道站点出入口与衔接设施出入口设置关系,进行综 合交通组织和道路交通平面初步设计,按慢行-公交- 小汽车的优先级顺序依次布置自行车停车场、公交站

点、出租车待招点、公交首末站、P&R 停车场等轨道

交通衔接设施。此外,应与市政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 管线综合对接,进行工程量、拆迁量等投资效益分析; 衔接设施中涉及建筑的,还应考虑是否满足住宅、医 院、学校等的日照要求等问题,保证方案可实施性。

 

建设方面:初步统计衔接设施选址征地所涉及的

拆迁工程量,预估征地拆迁难度,与相关建设单位和 政府有关部门协调,进一步论证设施选址方案可行性; 并进行施工工序工期协调和道路施工期间交通组织, 近远期时空协调,尽可能安排与轨道交通施工同步建 设,保障施工期间交通运行安全、有序。

运营方面:与辖区公交公司对接地面公交衔接开 通计划与实施方案,建立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衔接时 刻表,设置应急衔接公交线路,建立公交线路动态调 整机制;P&R 停车场、自行车停车场应考虑运营主体, 可以为轨道交通公司或第三方公司运营,若为第三方 公司,可结合周边地块物业共同运营。此外,考虑到 交通成本、支付便捷程度等运营因素直接影响衔接客 流,应提出运营相关指导意见,如票种多样化、换乘 优惠或免费、手机支付、建立票价动态调整机制等。

管理方面:应最小化轨道交通衔接设施管理人员 与设施配置,如位于同一交叉口象限的自行车停车场应 集中布置、集约管理。此外,应制定交通封控区、应急 救援通道、公交线路应急接驳用地及车辆保障等方案。 最后,上层规划应与下层规划互动反馈、协调一

致,主要体现在下层规划应符合上层规划原则与要求, 上层规划与下层规划的设施布局与规模协调一致。

2.2 规划体系构建

轨道站点衔接双层规划体系包括基础信息调查、 案例分析、规划目标与策略、客流需求预测、上层规 划、下层规划、双层规划方案评价、实施保障措施等

8 个部分。 基础信息调查与分析包括现状用地调查、交通基

础设施及运行情况调查、相关既有规划解读和用地规 划管理信息等内容。

上层规划包括对轨道交通线路各站点的功能划 分、衔接设施规划选址方案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方 案等内容,其中,在调整方案中应明确强制性和引导 性内容。

下层规划包括综合交通组织设计方案、衔接设施 初步设计方案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指引等内容,其 中,在设计指引中应明确纳入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双层规划方案评价可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等评价

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方案的综合评价, 对上层规划与下层规划方案进行信息反馈,便于方案 进一步优化。

实施保障措施方面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

 

 

 

 

管理等规划落实各环节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

轨道站点衔接双层规划体系框架如图 1 所示。

 

 

 

图 1    轨道站点衔接双层规划体系框架 Fig. 1    Bi-level planning system framework of rail station connection

 

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层次分析法,从规划落实的角度,考虑规划、 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等规划落实各环节要点,提出 一套轨道站点衔接双层规划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轨道站点衔接双层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

 

遵循以下 6 个方面的原则:

1) 科学性。评价指标必须以科学、客观的理论为 依据,能反映轨道站点衔接客观特征,保证规划方案 评价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2) 系统性。评价指标能够全面、系统反映在规划 落实过程中涉及的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等各环节

的衔接特征,应保证评价指标层次分明、目标一致,

以保证评价体系的完整可信。

3) 针对性。评价指标应针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 建性详细规划要求内容,围绕轨道站点衔接规划目标 进行选择,避免评价指标空泛而没有针对性。

4) 独立性。评价指标应相互独立、避免重叠,反 映评价目标的不同方面,这样既能够使指标体系保持 清晰的结构,又能保证指标体系不至于庞大冗余。

5) 易操作性。评价指标数据应易获得,若无法获 得就没有任何意义。

6)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量指标能较准确地反映 轨道站点衔接特征,定性指标主要用于定量指标难以 确定的情况,依赖于评价者经验。

3.2 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轨道站点衔接双层规划方案综合评价初始指标体 系如表 1 所示。

 

表 1    初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Tab. 1    Initi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在进行综合评价赋值时,衔接设施规划设计合理

性指标应考虑公交枢纽、P&R 停车场、自行车停车场 等衔接设施场地的出入口设置,公交站点、自行车停 车场和出租车待招点与轨道站出入口的位置关系、公 交站点覆盖率等因素;换乘便捷性指标应考虑交通组 织合理性、平均换乘时间、换乘难易度(坡度、行人 过街)等因素;公交衔接合理性指标应考虑公交线路 可达性、公交衔接时效性、公交场站、公交车辆配套 等因素。

3.3   评价指标筛选

采取德尔菲法和模糊数相关理论对指标实行筛 选。关键步骤如下。

3.3.1   问卷调查与分析

选取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等共计 50 名专业人士作为调查对象。将指标重要性分为非常关 键、关键、一般、不关键、完全不关键 5 类选项,分

别赋值 5  分、4 分、3  分、2  分、1  分。运用 SPSS

软件进行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本次问卷 α  系数为

0.900,信度高;KMO 值大于 0.6,表示数据具有效度。 效度分析与信度分析结果如表 2 所示。

 

表 2    效度分析与信度分析结果

Tab. 2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analysis results

 

3.3.4 明确筛选值

依照前两个步骤计算各指标的模糊数,再用各指 标的模糊数为原始数据,构建整个指标体系的三角模 糊数。依照表 3 模糊数一栏,20 个初始评价指标模糊

数最小值为 2.49,最大值为 4.60,几何平均值为 4.08,

构建指标体系的三角模糊数 W=(2.49,4.08,4.60), 并得出初始评价指标体系的模糊数为 3.72。

 

表 3    评价指标筛选结果

Tab. 3    Screening results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Cronbach α 系数 0.900

KMO 值 0.655

巴特球形值 543.383

df 190

p 值 0

 

 

3.3.2 确立三角模糊数

各初始评价指标的重要性三角模糊数表达式为

 

 

E2   管理设施集约度 4 5 4.72 4.57   通过

 

Wi    xi ,yi ,zi 

 

1  n

yi    aij

j 1

 

 

(1)

 

 

(2)

 

 

3.3.5 筛选评价指标

表 3 中几何平均值小于 3.72 的设施布局规划协调 性、换乘舒适性、设施与周边环境融合度、公交应急

 

式中:xi 为第 i 个指标的重要性评估最小值;yi 为第 i

个指标的重要性评估几何平均值;zi 为第 i 个指标的重 要性评估最大值;aij 为第 i 个指标的第 j 项重要性评 估值;n 为用评估的总数量。

3.3.3   将三角模糊数转化为模糊数

利用简单中心法求评价指标重要性的三角模糊数 的简单中心,计算公式为

 xi   yi   zi 

 

响应时效和管理人员集约度等 5 项评价指标未达到整

个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准则,需要筛除。

3.4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轨道站点衔接双层规划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 表 4 所示。

4 结语

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为规划落实

 

Si   3

 

(3)

 

抓手,建立了轨道站点衔接双层规划体系,并着重梳

 

 

 

 

理了规划中应纳入的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等规划

落实各环节的关键内容,最后确定了轨道站点衔接双 层规划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表 4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Tab. 4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目标层 准则层 编号 指标层

 

 

 

 

 

 

 

面向规 划落实 的轨道 站点衔 接规划 评价

规划合理性 A1 用地功能调整可行性

A2 设施规模预测合理性

A3 规划成果可操作性

 

 

 

 

设计科学性 B1 衔接路网可达性

B2 供需规模匹配度

B3 衔接设施规划设计合理性

B4 人性化设施配套程度

B5 换乘便捷性

B6 换乘安全性

 

建设可行性 C1 征地拆迁难度

C2 施工组织难度

C3 近远期建设衔接

 

运营高效性 D1 公交衔接合理性

D2 票制票价合理性

管理集约性 E1 管理设施集约度

 

 

参考文献

 

[1]   MARTENS   K.   The   bicycle   as   a   feedering   mode: experiences from three European countries[J]. Transpor- tation research Part D: 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 2004,

9(4): 281-294.

[2]   BATES EG. A study of passenger transfer facilitie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port, 1978, 662: 23-25.

[3]   DEMETSKY M J, HOEL LA, VIRKLER MR. A transit station design proces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port,

1978, 662: 81-85.

[4]   Stern R. Passenger transfer system review[J]. Transit coo- perative research program, 1996.

[5]  张石石, 刘海洲. 基于轨道交通的公交一体化衔接研究[J].

交通科技, 2011(4): 100-103.

ZHANG Shishi, LIU Haizhou. Research on integration of public  transport  based  on  rail  transit[J].  Transportation

 

science & technolgy, 2011(4): 100-103.

[6]  孙超, 张晓春, 张云龙, 等. TOD 理念指导下的城市轨 道交通接驳体系规划探索[J].  公路, 2014(3): 100-105.

SUN Chao, ZHANG Xiaochun, ZHANG Yunlong. Explo- ration of urban rail transit connection system planning guided by TOD[J]. Highway, 2014(3): 100-105.

[7]   杨佳璇.  城市轨道站点接驳体系时空效率研究[D].  天

津: 天津大学, 2015.

YANG Jiaxuan. Study on spatiotemporal efficiency of urban rail transit station’s transfer system[D]. Tianjin: Tianjin University, 2015.

[8]   魏华.  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衔接优化关键问题研究[D].

西安: 长安大学, 2014.

WEI Hua. Research on the key problems of convergence optimization between rail transit and bus transit[D]. Xi’an: Chang’an University, 2014.

[9]   乔韵.  厦门轨道站点交通一体化衔接综合评价研究[D].

厦门: 华侨大学, 2018.

QIAO Yun. Study on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ransportation integration of Xiamen rail transit[D]. Xiamen: Huaqiao University, 2018.

[10]   陈天明,  李橘云.  城市轨道站点衔接规划的模糊评价

方法研究[J].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09, 31(11): 58-61. CHEN Tianming, LI Juyun. Research on the fuzzy eva- luation method for connection plan of urban rail transit

stations[J]. Railway transport and economy, 2009, 31(11):

58-61.

[11]   林志娟,  林秀娟,  许家雄.  基于改进 AHP 的城市轨道 交通与常规公交无缝衔接模糊综合评价[J]. 公路与汽 运, 2014(6): 77-82.

LIN Zhijuan, LIN Xiujuan, XU Jiaxiong. Fuzzy compre- hensive evaluation of seamless connection between urban rail transit and conventional bus based on improved AHP[J]. Highway & automotive applications, 2014(6): 77-82.

[12]   樊龙文.  城市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的衔接及评价

研究[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FAN Longwen. Research on urban rail transit and other traffic integration of cohesion and evaluation[D]. Xi’an: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2016

未找到相应参数组,请于后台属性模板中添加
暂未实现,敬请期待
暂未实现,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