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打造儿童友好空间 建设幸福社区公园
联系
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地址:济南市高新区舜华路2000号舜泰广场1号楼西翼
电话:0531-86910650
邮编:250101
地 址:济南市高新区舜华路2000号舜泰广场1号楼西翼  电 话:0531-86910650(综合部) 邮 箱:ghjghy1380@jn.shandong.cn
版权所有 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鲁ICP备09094913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济南  企业邮箱登陆

认证

打造儿童友好空间 建设幸福社区公园

浏览量

 

 

来源:中国建设报2024-03-27 
作者:杨婧
       近年来,全国人口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儿童友好城市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十四五”规划列出具体的“一老一小”服务项目,其中“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赫然在列,具体包括: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示范,加强校外活动场所、社区儿童之家建设和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完善儿童公共服务设施。
       在多层级的儿童友好空间规划建设中,社区空间是儿童开启户外感知的第一层级,承载着儿童在交往、运动、游憩、休闲等方面的空间需求。因此,如何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园活动空间,是亟待思考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儿童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
       在以往社区公园的规划建设中,儿童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但他们也是最独特的使用群体,在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方面都与成年人有很大差别。儿童以群体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同龄人聚集或育儿家长陪伴,同时也有独立的游戏、安坐、休息、思考、阅读与观察等其他行为。
       依据儿童心理发展情况,可划分为不同阶段:0~3岁为婴幼儿时期,在此阶段的婴幼儿生活无法自理,家人必须全方位照护陪伴。4~6岁为学龄前期,身体机能有了较大变化,对肢体掌控能力增强,喜欢跑跳、快速独立行走、穿越障碍物等;探索欲变强,产生自主意识,喜欢与同龄伙伴交往,社交行为丰富,逐步形成自我性格。7~11岁为学龄初期,12~14岁为少年期,此阶段儿童身体机能迅速成长,肢体动作协调度与身体控制能力显著提升,开始有集体意识与竞争意识,自我认知更加全面,智力发展迅速,具备参与更复杂游戏的能力。
       社区公园活动空间应以儿童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为设计考量,帮助塑造儿童的健康人格,同时将引导儿童行为作为设计目标,为儿童创造感知世界的丰富渠道。
       社区公园活动空间的现状与问题
       此前的社区公园建设中,缺少从儿童角度观察与思考空间形式的决策过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儿童的真实需求。
       空间划分简单随意。儿童处于不同年龄阶段时期,具有差异显著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对于环境场地、空间内容的需求也大为不同。目前社区公园以成人活动区为主,或可兼做学龄期儿童活动场所,但大多未考虑学龄前期儿童。即便单设区域,在空间设计上也并不具备专业性和针对性,组织形式单一,存在安全隐患。
       活动设施量少单调。目前在社区公园中放置的活动设施以健身器材为主,为兼顾儿童也仅仅是放置滑梯、秋千等,设施缺乏趣味性,设施种类不足,自然元素应用极少,很多学龄儿童难以被吸引,从而缺乏户外活动,影响健康。而对于学龄前儿童,通过社区公园接触自然的感知面大大缩小,远远无法满足儿童探索世界与交往互动的需求。
       缺乏主题统筹思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感知范围逐渐扩展,认知变化日新月异,现阶段社区公园还停留在解决有无适儿化设计阶段,对更高要求的“多功能+可成长性”空间考虑较少。情景化、游戏化、生活化的环境,在充分调动儿童各感官,增进儿童体验感受,促进感知与运动能力发展等方面效果更佳。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对国内外优秀社区公园活动空间进行了研究和梳理,提炼出适合我国社区参考借鉴的营建思路,提出儿童友好型社区活动空间设计策略。
       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园活动空间设计策略
       一是空间构成。国内外学者对于现代儿童室外活动观察发现,“环游结构”能较好调动儿童玩耍积极性,进而衍生出横向或纵向尺度的螺旋空间和洄游空间,在许多新型儿童活动区都被采用。儿童在公园内的活动分为动静两类,前者包括秋千、骑车类功能游戏,堆沙、搭积木类构建型游戏以及踢足球、丢沙包类规则游戏;后者包括观看、聆听类非体力活动,角色扮演、过家家、打电话等想象活动和发呆、静坐类的无活动行为。游径能将运动场、游戏空间、休憩设施等各类活动有机联系,形成核心区域,保障各年龄段儿童在体力、社交和创造性方面都能得到综合全面发展,同时方便家长照护,保障安全。
       二是设施选型。活动设施选型上要适配儿童生理尺度。设施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活动特点来设置,攀爬、跳跃、跑步或平衡对儿童运动神经和智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可利用公园绿地设计小范围起伏,模拟土丘、坡地,形成微高差,鼓励儿童在地形变化中探索自然,同时保证环境安全、无视线盲区、坡度适宜;可结合洄游空间设置场地设施,配合沙坑、浅水池等微地形设置游乐设施,配合运动场地设置锻炼儿童攀爬、支撑、跳跃能力的体育器材,兼具趣味性、娱乐性与益智性。表面宜光滑,末端或转弯处设计成圆角,避免潜在的安全风险,造型上宜增加童趣设计,可与公园主题相结合。
       三是主题设置。儿童游乐场地可设置自然主题空间或人文主题空间,宜配置创意性游乐设施,或结合科普设施设置,寓教于乐。如依托城市自然山水资源,以自然化构件和材质展现自然主题;依托城市文化积淀,以民俗特色、地域非遗为叙事主线,延续历史文脉;依托中华传统文化,建设国风公园、戏曲公园;以寓言故事为主题,让儿童在游玩中感受寓言故事内涵,生动形象。引入主题设置引导儿童思考环境保护、文化延续、生活情趣等理念,通过情境和色彩唤起儿童对外部环境的记忆。
       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园是儿童友好型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是城市更新与完整社区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未来,在社区建设中应更加注重儿童全流程有效参与,提高儿童参与的有效性,真正以儿童视角建设属于儿童自己的成长空间环境。
       •杨婧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所建筑设计师,硕士。多次从事城市更新领域工作并参与相关项目,参与编写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联合印发的《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获得第十七届北京青年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演讲比赛三等奖。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