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践行绿色低碳理念 共建美丽宜居家园
联系
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地址:济南市高新区舜华路2000号舜泰广场1号楼西翼
电话:0531-86910650
邮编:250101
地 址:济南市高新区舜华路2000号舜泰广场1号楼西翼  电 话:0531-86910650(综合部) 邮 箱:ghjghy1380@jn.shandong.cn
版权所有 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鲁ICP备09094913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济南  企业邮箱登陆

认证

践行绿色低碳理念 共建美丽宜居家园

浏览量

 

 

来源:中国建设报2023-08-30
作者:张中秀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碳排放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实现节能减碳和宣传普及“双碳”知识的重要场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碳排放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因此有必要提前谋划、积极引导绿色低碳社区的建设。目前国内绿色低碳社区建设仍处于探索和试点示范阶段,需要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社区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居民生活的全过程,推动社区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降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回顾:我国绿色低碳社区的发展历程
       2011年国家发布的《“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提出“开展低碳社区试点”,拉开了低碳社区建设的序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先后印发了《关于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的通知》《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等文件,将低碳社区试点分为城市新建社区、城市既有社区和农村社区三种类型。多个省市也出台了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评价指标体系等文件和标准规范,如北京市《低碳社区评价技术导则》、广东省《低碳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截至2020年,全国共建设了400多个低碳社区。
       2016年国家发布《“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提出“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各省市作为实施主体开展了近零碳社区、零碳社区等项目建设,配套出台了相应的工作方案和技术标准,如上海市《低碳社区(近零碳排放社区)申报创建指标体系》、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绿色社区评价规范》,此项工作目前仍在各地有序开展。
       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绿色社区创建行动方案》和《绿色社区创建标准(试行)》,提出开展绿色社区创建行动。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快推进绿色社区建设,国家标准《生态社区评价指南》GB/T40240和《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低碳发展水平评价导则》GB/T41152发布。202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开展绿色低碳社区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提出推动零碳社区建设试点。先后有社会团体发布了标准《绿色低碳社区建设及评价技术指南》和《零碳社区建设与评价指南》等。
       目前国内各个部门、各项文件中提及低碳社区、零碳社区、绿色社区、生态社区、可持续社区、绿色生态社区、绿色低碳社区等多个概念,存在边界范围、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不一致的情况,社区建设方面存在规划设计不合理、居民参与度低等问题,但总体而言,建设绿色低碳社区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充分重视,下一步将作为推动“双碳”工作的重要抓手。
       建议:全过程推进绿色低碳社区建设
       第一,在规划设计阶段明确低碳目标。规划设计是社区建设的源头环节,对减少社区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具有关键作用。如果能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法定规划和土地出让环节,明确新建社区的建设目标,也有利于绿色低碳社区的规划设计和落地实施。在规划设计阶段,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实际需求,合理确定新建、改建绿色低碳社区的定位和目标,构建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同时明确重点任务、技术路径、实施步骤、保障措施等。
       第二,完善标准体系并统一社区碳核算方法。目前国家在绿色低碳社区方面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需要尽快建立相应的标准体系,发布术语、技术、设计、运行、评价等标准,明确绿色低碳社区的建设要求。碳核算是体现社区碳排放水平和趋势、制定减排策略和方案、实施考核和评价的重要依据,需要统一核算标准,明确温室气体种类、排放性质、排放边界、排放阶段等要求和计算方法。在明确碳核算方法的基础上,可针对社区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分析碳排放现状,并建立碳排放模型、计算不同情景模式下的减排路径,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定期更新和开展监测评价。
       第三,建设完整社区和便民生活圈。通过完善社区及周边各类服务功能,就近满足居民生活所需,能够有效减少长距离交通出行需求、减少碳排放。202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以及会同商务部等部门印发《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指南》,为推进绿色低碳社区建设建立了较好的基础。建设功能完整的居住社区,合理规划多功能建筑、场地,打造活跃的底商空间,让居民在步行或骑行可达的范围内便捷地获得新鲜食品和日用品、医疗保健、工作空间、教育机会、行政服务、娱乐休闲等基本服务和设施,满足其日常生活所需。统筹配建中小学、养老院、运动场馆、商超、户外健身、公园、共享餐厅等设施,形成更大范围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从业态配置、管理运营、服务创新等方面为居民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满足人们90%的生活需要,引导居民绿色低碳出行。
       第四,推动建筑节能与低碳社区融合发展。建筑是社区构成的基础单元。在以民用建筑为主的社区内,一般建筑运行碳排放可占到社区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通过提高建筑节能水平,减少建筑采暖和制冷用能,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量。推动城镇新建居住建筑全面执行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建设近零能耗建筑和零碳建筑。在规划设计阶段,应依据当地气候条件,合理确定住宅朝向、窗墙比和体形系数,充分利用日照和自然通风,降低住宅能耗。建造过程中优先选用绿色建材或可回收再利用的建材。鼓励新建住宅全装修交付使用,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强住宅共用部位维护管理,延长住宅使用寿命,减少改造或拆除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碳排放。
       第五,提高低碳资源供给效率。通过完善社区内清洁低碳能源基础设施,推动建筑用能电气化,实施节能增效,同时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有效降低社区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因地制宜利用光伏、太阳能和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新风热回收等技术,提高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推动分布式能源、智能微电网、“光储直柔”、蓄冷蓄热、虚拟电厂等技术应用,寒冷地区达到超低能耗的建筑可不再采用市政集中供暖。提高建筑终端用能的电气化比例,提高社区内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设施覆盖率,安装电梯节能系统。在社区公共部分采用感应式节能照明系统和LED照明光源。完善社区给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利用、雨水收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利用,多措并举提升节能减排水平。减少供水管网漏损,推广节水器具,加强雨污水分流改造和雨水资源化利用,推进节水型社区建设。建设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系统。
       第六,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绿色低碳社区建设不仅需要在建筑、能源、交通、设施配套等硬件方面的完善和技术,还需要提升基层管理能力和居民参与、普及低碳意识,形成公众与社区的共建共创合力,才能真正实现绿色低碳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低碳社区建设是一个持续的长期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根据低碳发展目标,合理制定能源、建筑、生态、公共设施、公众生活等绿色解决方案,对碳减排目标和进展情况进行定期跟踪和监测,不断优化碳减排目标和措施。

 

 

       •张中秀
       正高级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北京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城乡绿色低碳专委会委员。现任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绿色低碳规划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能源基础设施规划方面的研究。主持或参与的代表项目包括天津市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咨询服务、伊犁州直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青岛中德生态园资源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长春市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廊坊临空经济区综合能源规划、张家口市电力专项规划、固原市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实施方案和咨询服务、香河北部城区集中供热专项规划、分布式能源理念下的中国城镇化清洁低碳转型研究等。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