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学塑造以人为本的城乡魅力空间——专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张菁
联系
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地址:济南市高新区舜华路2000号舜泰广场1号楼西翼
电话:0531-86910650
邮编:250101
地 址:济南市高新区舜华路2000号舜泰广场1号楼西翼  电 话:0531-86910650(综合部) 邮 箱:ghjghy1380@jn.shandong.cn
版权所有 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鲁ICP备09094913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济南  企业邮箱登陆

认证

科学塑造以人为本的城乡魅力空间——专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张菁

浏览量

来源:中国建设报2022-04-28    
作者:杨梦晗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现阶段人民群众的需求已经有了新的变化,不再简单地满足于吃饱穿暖,对教育、就业、收入、医疗、消费、安全、环境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期盼、要求。作为城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要素的载体,城市空间对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科学塑造城市空间,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以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日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总规划师张菁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空间的使用者是人,各类人群的活动和需求应成为空间规划设计的出发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空间塑造的落脚点。
       规划设计——从关注物到关注人
       马克思主义认为,空间不是中性的,任何一个空间都具有阶级的、种族的、民族的、性别的、年龄的、文化的不同的属性。张菁对此深以为然。她认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的下半场,正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背景下,高度重视“以人为本”思想在现阶段城市空间规划设计中的重要价值。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经济发展,特别是物质空间的建设。我国在世界面前展现出很多建设奇迹,但对人的关注相对较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因此,现阶段的规划设计应更多关注空间背后的使用者——人。这也正是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
       从年龄构成上,空间使用者主要分为三类:老人、儿童、中青年人。在张菁看来,通过空间规划设计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这三类人的关注缺一不可。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比2010年上升了5.44个百分点。随着我国老年人口规模日渐庞大、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社会和家庭养老压力不断加重,在城市开展适老化改造迫在眉睫。2021年11月24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将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从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积极培育银发经济、强化老龄工作保障、加强组织实施等方面提出要求及一揽子举措。张菁表示,要将适老化改造与城市规划建设,特别是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统筹结合,通过改造和建设小区及周边适老设施、无障碍设施、文化休闲设施、体育健身设施以及给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等,创造有温度的适老化空间,让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一老一小”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儿童不仅是家庭的希望,还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身为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的张菁,对这个话题尤其关注。她曾建议海淀区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和儿童友好学径。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是打造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贯彻和延伸。张菁认为,儿童友好空间建设需要体现儿童优先、多元趣味、安全环保、舒适便捷四大基本原则,要重点关注建筑场所、居住社区、道路街巷、公园广场四大类场所空间,为儿童和青少年合理建设充足多样且能学习交互提升的公共服务空间、安全玩耍和与朋友交往的社区空间,构建全域覆盖的安全学径网络和有趣的街道空间等。
       保障好“一老一小”空间的同时,也需要关注中青年人的工作生活空间。在张菁看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完整社区”建设行动支撑推动全龄友好的人居环境建设,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人们愈发关注社区生活的便捷程度。社区教育设施、便民商业设施和户外活动场地等基本生活单元公共服务设施,可在步行5分钟~10分钟的范围内到达,既是对完整社区建设提出的要求,也是中青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城市布局不合理、职住不平衡是中青年人工作和生活中的痛点。”张菁认为,可通过组团城市建设实现中青年人的职住平衡。比如,近年来,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不断提升,生活在小城镇的中青年人也会听音乐会、看展览,这对公共设施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小城镇可能没有条件建设这些公共设施。大城市可以建设充足且各有特色的艺术空间(如美术馆、展览馆等),小城镇与大城市建立快捷的交通联系即可。
       此外,作为全国妇联第十二届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女规划师委员会副主任,张菁尤为关注女性在城镇空间的需求。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对于城镇空间的需求不断提升。调查研究发现,女性对交通出行、公共空间、配套设施、医疗设施等有着独特的需求。比如,女性倾向选择“可持续”的出行方式,步行和乘坐公共交通的频率和时长均高于男性;更倾向建设适合跳操、跳舞的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居住地更需要接近大型商超、菜市场、育婴及儿童托管场所、老人照拂等服务空间;希望有便捷的医疗服务系统且更偏向综合性医院等。“街道并非有树有步行道就可以,周边应该有商业或休闲类设施,能够让人漫步其中。如果下班后能在去公共交通站点的路上,边走边逛商场或欣赏风景,女性的幸福感会油然而生。”张菁表示,女性在城市生活中产生的独特需求和行为方式与城市规划设计的独特关系,应该引起规划师的注意。
       城市建设——人才带动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张菁对此深表认同,她认为,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标准,不仅要看城市发展的经济指标,更重要的是要看城市是否能够满足各类居民在不同层次上对居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的需求不断提高,实现了从生存机会到生活品质再到生命价值的转变,曾经以服务经济(经济——人——环境)为主要任务的城市发展模式已无法满足需求,取而代之的应是通过塑造美好的人居环境吸引人才,让人才带动经济发展,让经济带动城市发展的模式,实现“环境——人——经济”的良性循环。
       当环境品质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时候,以“建设宜居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不断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为总体目标的城市更新行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60%,进入城镇化进程的中后期,我国的社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和治理体系都在发生重大变化。张菁表示,过去经济高速增长、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发展追求速度规模,对人的关注不够全面、对自然环境不够尊重、对基础设施不够重视,导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不高、大城市病不轻、短板弱项不少,城市整体性、系统性、宜居性、包容性不足。“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其中,从外延快速扩张转向内涵提质增效,既是尊重规律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
       要保护生态环境。在张菁看来,城市是由自然生态系统、人工建成系统、社会人文系统耦合而成的复杂有机体。这三套系统相互支持、相互支撑,任何一个系统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体效应的发挥,不可偏废。其中,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广泛的自然本底和生态价值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生命支持系统,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基。要建立连续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标准和政策体系,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要提升城市建成环境。优化城市布局结构,实现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融合发展。张菁表示,当前我国城市布局对于转型发展的匹配不足,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传统城市空间布局模式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城区外围,随着城市空间拓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不适应性;二是机械功能分区造成职住分离,影响城市效率与活力。对此,她认为,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城市的污染企业将越来越少,加之产业业态的变化,对空间的要求也会发生影响,规划应引导城市功能的分类分级集聚,强调功能混合,形成产城融合的空间格局,提高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配置效率;对各类城市空间进行合理配置和组合,在保护生态、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基础上塑造城市空间,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打造城市风貌特色,提升生活空间的品质;注重生态空间的保护与利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形成高品质生态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要聚焦城市精细化治理,助推城市环境再提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城市环境的需求。张菁认为,上海探索的“五大空间”精细化治理新路径值得关注。上海提出“五个人人”(努力打造一座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城市),将“五大空间”(可阅读的建筑空间、可亲近的滨水空间、可漫步的街道空间、可休憩的绿化空间、集约高效的地下空间)的精细化治理,作为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具体行动、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的主要内容、创造城市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同时,还可发动市民主动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形成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共同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城乡共荣——打造魅力空间
       当城市的喧嚣和拥挤日益严重时,乡村的田园生活逐渐成为人们的心之所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张菁看来,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为乡村振兴与城乡共荣带来了新的机遇。
       对于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来说,大多数人都与乡村有着无法割裂的关联,乡村是人们“乡愁”的寄托,是永不荒芜的精神家园。同时,乡村也是人类生存方式多元化的空间载体。在张菁看来,不以GDP增长作为单一考核目标的城市才能给人带来获得感,同理,对于自然人文环境好的乡村地区,不应单纯以GDP增长为目标,而是要保护好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人文环境。“这其实也是另一种体系的GDP增长空间。”张菁讲到了中规院团队提出的“魅力空间”概念。她介绍说,魅力空间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游憩活动产品为重要功能的空间,满足人民群众审美、观光、休闲、娱乐、获取知识、体验别样生活等需求,它是源于但高于生产、生活、生态的第四类空间。“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又好的地方都可以塑造成为魅力空间,既可能是城市风景区,也可能是乡村田园地区。”
       谈及提出塑造魅力空间的目的,张菁表示,一是为了保护好塑造好有特色、有文化、有价值的乡村地区,比如传统村落;二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各种空间需求,对游客来说是游憩功能,对当地居民来说是改善民生;三是为了引导人们培育绿色生活方式。
传统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寄托着中华各族儿女的乡愁。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村落保护和乡村治理的共识、充沛的内生动力以及良好的机制平台和政策保障,部分村民并不重视传统村落保护,自建房、开发建房等大量建设性破坏行为,致使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遭遇生存困境。“我们在进行古村落保护规划调研中经常遇到一些很好的传统建筑,但隔了一段时间就被当地老百姓拆掉另建了,这让我们特别痛心。所以一定要先将有价值的建筑或地区确定下来,建立保护档案,之后再做改善提升的方案。”
       “对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不意味着将其束之高阁,而是要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好处和用处。”张菁非常赞同去年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这一意见提出,坚持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张菁认为,保护是第一步,历史记忆不能丢掉,但更重要的是怎么让它拥有现代的功能,供群众使用、提升生活品质。“要通过互联网、物流等方式做好乡村空间和城市空间的连接,让乡村的老百姓也能享受到城市的生活。”对于传承,张菁认为这是更高层面的工作,要结合当地需求,因地制宜突出当地特色,坚决避免同质化现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专门提到了这一点: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
       绿色低碳发展是国家提出的目标,也是城乡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要求转变“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建设方式,推动城乡建设绿色转型。张菁认为,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对绿色低碳的要求应在规划领域层层落实,中规院为此专门编制手册,要求规划师将绿色低碳要求全方位贯彻落实到区域、城市、县城和镇区、街区、乡村等各个层次。对于乡村来说,要通过构建自然紧凑的乡村格局,推进绿色低碳农房建设、加强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等,全面促进乡村节能降碳,引导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绿色生活。
       •张菁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女规划师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多年来,主持、参与了多项重大规划研究与规划编制工作,在规划实践探索与学术研究上成绩卓著,获得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发表了多篇具有较高影响的学术论文。作为城乡规划行业知名专家和女规划师,于2017年4月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2018年当选中国妇女十二大代表,2019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20年1月增补为全国妇联第十二届执行委员会委员,202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