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城市边缘大型居住区规划设计研究
联系
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地址:济南市高新区舜华路2000号舜泰广场1号楼西翼
电话:0531-86910650
邮编:250101
地 址:济南市高新区舜华路2000号舜泰广场1号楼西翼  电 话:0531-86910650(综合部) 邮 箱:ghjghy1380@jn.shandong.cn
版权所有 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鲁ICP备09094913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济南  企业邮箱登陆

认证

城市边缘大型居住区规划设计研究

浏览量

  [摘 要]:目前,多数高档住区的选址已逐步远离市中心,继而选择在城市边缘或具有良好自然景色的地区。文中以济南九曲国际社区空间设计研究为例,借助地域特有的地质条件和生态优势,通过生态还原促进居住空间的健康发展;确保它与市区良好的通达性,营造舒适、安全、文明、高尚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城市边缘, 居住区,生态环境

  1 住区建设的发展趋向
  城市,可以提供给人们更多的生活选择。城市住区与居民发生着最直接、最敏感的联系。目前,我国城市的住区建设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城市边缘区的大型居住区建设;二是城市建成区内插建型的中小型居住建设;三是城市边缘区逐渐扩张有机生长型的中小型居住建设。疏散中心城区过度密集的人口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城市住区向城市边缘的发展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有效手段。
  2 “边缘扩张”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道路系统与城市道路网络隔离,交通系统不完善
  “居民出行方向单一”,是造成住区通往市区道路拥挤的主要原因,归根到底是道路系统的供需不平衡所引起的。城市边缘住区开发规模大,大多实行封闭管理,在规划时较注重用地内部的道路规划,往往忽视与外部道路的合理衔接,破坏了城市道路系统的连贯性;由于内部公共交通系统不发达,造成居民通行时间过长,出行成本增加。住区现状停车位明显不足,考虑到私车使用的便捷性,居民大多分散地就近解决停车问题。从图1中可以看出,为了增添车位,道路两旁都已划上车位线,对小区环境和交通出行安全产生不良影响。

1

  2.2公建布局不合理
  城市边缘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均由各开发商自行建设管理,由于配套商业分布不合理,在接近入口和主干道的道路上经常形成自发性的商业街道,大多出现在清晨和下午四到六点钟。同时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各种教育设施常常集中布置或合并设置,规模过大造成服务半径大大超出人的步行距离,给日常的生活及工作带来不便。
  2.3 地域环境遭到破坏
  长期以来,在提高住区环境品质方面,人造硬质景观、特定的功能、活动设施及场地一直是规划与建设的重点,相对来讲,环境的自然性、生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短期利益的驱使,一些有着良好自然地貌和植被资源的场地往往被粗放地开发,导致自然景观生态平衡失调,传统文化景观与现代文化景观不协调。
  2.4 建筑之间缺乏联系,边缘区空间形态凌乱
  “佛山倒影”是二十年前泉城济南的胜景之一,由于早期缺乏建筑高度的整体控制,林林散散的高层建筑遮挡了山形走势,又阻碍了“山、泉、湖、河、城”之间的空间联系。建筑是构成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元素,城市边缘住区各楼盘的建筑形式不统一,材料使用和色彩搭配杂论,缺乏地区特色;住区的过度开发严重破坏了城市南部的天际轮廓线。(图2)
  3 边缘住区与城市整合发展策略
  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向外扩张的重要载体,其规划必须与城市整体空间衔接,避免孤立、封闭式的管理方式,通过生态系统以及维系自身持续发展能量系统的合理利用,实现与城市的有机融合,在土地利用、设施配置等方面通过平衡居住、工作、休憩与交通的关系来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

2

  3.1生态环境优先
  城市所处的自然条件特色是产生城市空间特征的主要因素之一。城市边缘居住区的开发应尽可能的尊重用地内部和周边的生态环境,在保护原有场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对山体、树林、溪流、湿地等进行合理的改造和利用,形成人、建筑、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景观环境。
  3.2城市空间的功能整合
  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与城市配套设施的共享来促进城市边缘区的开发,这是城市边缘区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与发展的关键问题。居住区的建设应通过有效整合城市现有资源,合理布局商场、学校、医院等城市公共生活配套资源,降低日常出行距离,提高住区城市活力和生活质量。居住区公共设施项目众多,性质各异,布置也应区别对待,例如,医院宜布置在环境比较安静且交通方便的地方;教育机构宜选在宁静地段;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及管理设施除方便居民使用外,宜相对集中布置,适当增加它的开放性,并纳入到城市的商业网络中。
  3.3城市风貌的相互协调
  住区景观空间与城市是互动的,城市边缘由于住区占地广,开发规模大,是展示城市风采的主要地区。规划应着眼于当地气候条件和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场地特征,用最小的投人、最简单的维护,因地制宜,使居住区成为人、建筑、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环境。
  3.4城市交通网络的互动联系
  3.4.1引入“TOD”模式,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交通引导土地开发TOD (transit-orientated development)的发展模式对城市边缘社区的建设有较强的借鉴意义,通过引导性的交通组织设计,尽可能减少小汽车等高耗能交通工具的使用,鼓励和引导环保节能型交通方式的出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联系边缘住区与主城区的公交线路建设,通过提高完善公交体制、增加公交线网密度、提高交通高峰时段发车频率等措施来提升公交服务水平。
  3.4.2内外道路系统的衔接
  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优化路网结构,注重内外道路系统的衔接,制定合理的路网密度,通过合理设置和组织出入口、引入公共交通线路、加强静态交通建设、强化停车管理的方法,将住区内部交通与城市交通进行很好的衔接和沟通。
  4城市边缘大型住区的建设探索
  4.1项目概况
  九曲国际社区均位于济南城市近郊风景优美的生态敏感地段,项目用地是由马武寨、石房峪、万灵山、老虎洞以及双山顶山脊线围合而成的区域。马武寨、双山顶山体保存相对完整,其他部分山体破坏严重,仅马武寨部分山体绿化效果尚可。(图3)规划在深入研究用地生态环境、城市交通及城市景观的基础上,对地块实施整体城市设计,综合组织基地开放空间、建筑形态、道路交通以及生态绿化,以创造自然生态和谐、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山水住区。
  4.2 社区特色与开发建设导向策略
  打造“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示范社区”。
  绿色:依山而筑、傍水而居;恢复自然系统,建立绿色视线通廊;打造生态体育公园;和滨水健行场地。
  生态:通过地形的改造和利用来创造不同层次和功能的开放空间,提供各种娱乐性和教育性的机遇,营造高品质居住和健康的社会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通过地域文化的保留、综合交通换乘、采用绿色节能建筑、本土植物的种植选择、中水回用与雨水的循环利用等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

3

  4.3 生态敏感区环境修复与生态恢复
  由于城市边缘区的景观生态结构的复杂性,其丰富的景观界面和脆弱的景观结构容易受到扰动。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区域的生态要素,注重保留基地内的自然地貌和生态资源,实现边缘区生态空间和区域生态环境的关联和延续,共同构建良好的区域生态格局。
本项目在改善所处地域的生态景观系统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4.3.1 水体保护与地下水直接补给区保护
  项目用地处于济南市泉域地下水直接补给区内,属于南部山区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要求控制硬化面积不得超过总建筑面积的30%。通过设置线性公园绿地,增加公共绿地;构筑自然河道和人工恢复的软质渠道来增加地下水渗透率;采用透水性混凝土路面和渗透性地面铺装材料以减缓径流速度;控制地下建筑密度,地下车库尽量组合集中、立体多层设置;停车位采用植草砖,改善室外热环境,缓解住区和城市的热岛效应。

4

  4.3.2 植被保护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保护现有植物的自然群落及物种分布,再现生态综合林;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起伏的地形特点,划分不同景观空间,营造一个健康、自然的生态综合社区(图5)。
  4.3.3 山体修复
  根据对场地自然环境进行科学分析,针对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处理手段:
  ①对于形态保存完整,植被覆盖较好山体,实行生态山林绿地保护,可以进行少量休闲游憩设施建设;
  ②对于形态较为完整,植被覆盖较少的山体,实行生态恢复,科学进行植物选择,以地方优势乔灌木和地被植物为主,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
  ③对于破损山体,结合场地与景观营造需要,选择雕塑艺术改造、喷播复绿技术等手段进行山体修复;

5

  ④对于采石陡崖山体,利用现状采石场裸岩,建设极限运动区,将45米高差的场地改造成为青少年使用的极限运动区,以攀岩为主体,结合极限滑板、极限滚轴等多项运动。

  4.3.4 水循环利用
  社区生存与生态环境相适应,对于济南特殊的泉域地理环境,水资源循环利用尤为重要。项目用地内排水主要为雨水、生活废水和公建废水,一律采取中水处理回用,努力实现污水零排放目标。
  ①中水循环利用:在基地南北各设置1处中水处理厂,铺设污水收集管道系统,处理后用于绿化、道路、场地清洁及公建设施冲厕用水等。
  ②雨水收集利用:经雨水收集管和明渠收集后汇集入活水公园、邻近河流或中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道路两侧的雨水渠可采用明渠设计,渠道底部铺设鹅卵石和具有净化功能的水生物,既丰富了社区景观,又可作为雨水的初次净化处理。
  4.3.5 垃圾处理
  根据不同垃圾场的范围、性质,可将就地处理与修复处理结合运用,对于范围小、以建筑垃圾为主的可采用就地处理方案;对于厚度较深、以生活垃圾为主集中区域,可采取修复处理技术方案。
  4. 4建设城市边缘综合社区
  4.4.1 功能混合的节地策略
  采用 “功能混合”的布局理念,重视就业岗位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与居住区的配套建设,可有效降低交通需求和减少出行距离,节约能源消耗,增强社区活力;考虑到不同收入阶层需求的差异,普通住宅和低密度住宅在居住区范围内混合存在,分片集中;不同阶层居住人群的混合与交流,有利于实现生活安全便利和社区文化和谐。
  4.4.2 公共设施空间布局模式
  城市边缘住区在尽可能利用外部设施的同时,应通过规划设计把居住、商业、教育、交通、绿化、体育等功能融合到住区中,减少对主城区的依赖,形成主城区边缘新的副中心。
  九曲国际社区定位于复合型城郊居住区,产品涵盖普通电梯住宅、低密度住宅、星级酒店、商铺等多种物业类型,规划总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容积率2. 1,居住人口近4万人。在空间布局上,将居住、商业、办公、娱乐等功能混合布局;在居住区的西南部形成大型商业中心,集中了购物、商务办公、娱乐休闲等城市功能,创造出多样化的居住生活和富有活力的社区节点(图7)。

6

  4.5 结合山体塑造景观特色

  4.5.1 打造城市山体景观视廊
  要实现空间形态的连续性,保证城市景观的良好过渡和衔接,使城市形态呈现一个完整的表情。济南南部山体是城市重要的景观,对于规模小、造型优美的山体,应尽可能拉大与建筑之间的距离,保证景观视廊的通透性,显露出山体(如图8);也可将山体前的建筑规划为交错起伏、高低错落的形态,形成优美的城市轮廓线(如图9)。

7

  4.5.2 住区竖向空间的塑造及横向空间的延展
  通过分析研究周边山体的起伏界面,九曲国际社区形成“高→低→高→低→高”的空间形态(图10)。社区南北入口为高层控制区,形成强有力的视觉吸引;在良好山体视线通廊处,建设高绿化覆盖的低层控制区,形成绿树掩映,山水一体的效果;中部高层控制区,打破空间变化,与两侧低层区形成强烈对比,形成层次感丰富的城市界面。同时强调横向空间的渗透,使城市空间的开合与山体凹凸形态相结合,形成融合与渗透的城市与自然空间关系。
  4.6 基础设施与交通安全组织
  城市空间拓展不仅是单纯的空间拓展,还应是城市各项设施逐渐完善、作用逐渐强大的过程。九曲国际社区位于城市边缘的山谷地带,基础设施与交通安全组织是社区生存发展的保证。规划基础设施供源均由城市管网供应,由二环南路主干网通过阳光新路接入后,接入各组团内部。交通疏导除主干路阳光新路联系104国道外,规划次干路阳光东路与103省道联系,完善社区内部支路系统;结合山坡地形坡度,规划用地周边环路,使社区内部交通流通过道路网系统快速疏导至社区外围;并建立完善的步行道路系统来控制和引导社区内部车流,为居民营造安全、舒适的居住空间和出行环境;在主要居住节点处建设公交换乘综合服务系统,为人口流动创造便利条件。
  5 结语
  由于城市自身发展的特点,其边缘住区发展演变的过程有所差异,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文中对边缘社区的研究贯穿于济南九曲国际社区的规划过程中,通过对建设用地、生态还原、空间架构、基础设施、公共配套等相关内容的探讨,促进城市边缘住区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8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曹卓•城市边缘大型居住区规划设计探析•建筑学报•2009.5
[3]钱润•房地产企业开发超大型居住区项目的经营策略[J}•上海建设科技•第5期
[4]邱强 徐千里•基于边缘视域的山地滨水空间土地利用规划导引•现代城市研究•2009(3)
[5]徐良.天津城市边缘住区发展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6]张军民 许艳.大型尽端式住区建设中的若干问题研究•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重庆


作者简介
游小文(1975—)女,硕士,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